×
打印纸张: > 字号选择:超大 > 带图打印 > 返回原文

莱州云峰山千年石刻

石艺张 http://www.shiyizhang.com/    时间:2014-11-17

摘要: 在莱州的云峰山上,有一块书满碑文的自然卧形巨石,其上所书的北魏书法家郑道昭撰写的碑文,历经风雨而依旧完好无损视为中华书法宝库的真品。现在的云峰石刻中,却出现了20多种反映其“爱仙乐道”的道家思想倾向的刻作。
 

 在莱州的云峰山上,有一块书满碑文的自然卧形巨石,其上所书的北魏书法家郑道昭撰写的碑文,虽历经近1500年的风雨历史而依旧完好无损,更被视为中华书法宝库的真品。

在今天莱州的云峰山上,有一块高约3米、宽约4米、书满碑文的自然卧形巨石,引得海内外文人骚客不远万里赶来一睹其风采。其上所书的北魏书法家郑道昭为其父郑羲撰写的碑文,虽历经近1500年的风雨历史而依旧完好无损,更被视为中华书法宝库的真品。
令人称奇的是,郑道昭出任光州(今莱州)刺史以前的50年间,史书上津津乐道的皆是其崇儒敦学的记载。而现在的云峰石刻中,却出现了20多种反映其“爱仙乐道”的道家思想倾向的刻作。这里到底记载着一代书圣郑道昭怎样的命运,又诠释着郑道昭晚年怎样的人文情怀?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日前与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及莱州博物馆的有关专家一同探访云峰石刻。

莱州云峰山

起笔云峰

空山摩崖遗奇碑

进入莱州云峰山景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书有“云峰”二字的高大牌楼。穿过牌楼,沿路上行,路边尽是奇松苍翠,各具姿态。由景区主体建筑云峰大殿拾级而上,不出数百步后,眼前便是举世闻名的郑文公下碑。碑亭内,即是“字字发幽光”的“荧阳郑文公之碑”。

同行的莱州博物馆馆长林光旭告诉记者,碑文镌刻在一块自然的卧形巨石上,高约3米,宽约4米,是时任光州刺史的郑道昭为其父郑羲撰写的碑铭。“光州就是现在的莱州。这碑文已经有1490余年的沧桑历史了,能够保存得这样完好,堪称奇迹。”林光旭感慨地说。据介绍,郑文公碑碑文共1236字,棱角分明,风骨犹存,记载了郑道昭的先父郑文公家世功业,被誉为中国书法宝库的珍品。

在莱州各地的题刻很多,城南云峰山摩崖石刻大小有20多处,城东大基山上也有15处。云峰群刻之所以会被认定为我国北魏书法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出自郑道昭手中的刻石功不可没。作为北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郑道昭的书法总结了篆、隶以来,特别是北魏初期的书法创造经验,吸收了各家、各书法类型的有益因素,摈弃了粗陋的野起,净化了线条,创出了“颤而枯涩”的道家文体,并对字体由隶书到楷书的过渡做出了“筚路蓝缕”之功。

“拿《郑文公碑》来说,这些镌刻在坦然的半圆形粗砂粒花岗岩石的文字,吸收了篆书笔画混成、骨力内含的特点和隶书拨挑的笔势,收到了多种笔法融合贯通的效果。再配以沧桑年月给大型摩崖石刻带来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也就难怪成为书法界备加推崇的瑰宝了。”林馆长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郑道昭在书法方面取得的不朽艺术成就,被后世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

不过,这位卓越的书法家在给后人留下了独具特色的“道家体”珍宝的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重重历史谜团。据林光旭介绍,云峰刻石中与郑道昭父子相关的刻石有39种,反映郑道昭“爱仙乐道”的道家思想倾向的就达20多种。但令人不解的是,《魏书·郑道昭传》中对其的描写是作为一个“崇儒敦学”的儒家卫道士身份来记载的。这一身份的差异,蕴含着郑道昭人生轨迹怎样的改变?

《郑文公碑》

宦海坎坷

胶东山川觅乾坤

记者见到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院长、史学教授俞祖华时,俞教授表示要揭开郑道昭的石刻与其史载身份的差异,就要从这位“北方书圣”的人生经历寻找答案。

据介绍,郑道昭早年的仕途可说是一帆风顺,一度任职于朝廷中枢,官至秘书丞,兼中书侍郎。这一时期的郑道昭具有强烈的儒家“兼济天下,崇儒敦学”的治世思想。然而宦海风云,吉凶难测,受其兄郑思和协从谋反符株一事牵连的他被降为咨议参军,从此他开始了历时10年的宦海坎坷之路。

“郑道昭的官位被罢黜后,并未改变这位士大夫建功立业的理想,其任国子祭酒时,还曾三次上书力主崇儒敦学。”俞教授告诉记者,但也许是宣武帝对这位自己已不再信任的士大夫频繁上书言事已经厌倦,不久就把郑道昭由国子祭酒贬为光州刺史。北魏永平三年(510)年,郑道昭离开洛阳到光州(今莱州)上任,从此与莱州结缘。

如果说这一仕途挫折对郑道昭由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到道家消极遁世思想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胶东半岛固有的地域文化和道教传统,则可看做是其晚年思想转变的外在因素。“我们知道,胶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神仙’方士之域,自战国始就流传入海求仙的故事。”俞教授介绍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把这里看作神域仙乡,多次东巡求仙。莱州市至今仍保留着秦始皇的“望海台”、汉武帝望安期生的“幸台”、北望海中二山之“二亭山”等遗址。东汉以后,道教兴起,胶东一域又成为道教发源地之一。胶东地区悠久道教传统以及追求长生不老的宗教氛围都构成郑道昭产生“爱仙乐道”道家思想倾向的重要因素。

探寻胶东半岛悠久的道教传统之外,俞教授还把研究的目光朝向了当时的时代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家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儒、道两家历来既相互排斥,又互相渗透,士大夫阶层利用老庄哲学解释儒家经典,崇尚清淡,大兴玄学清淡之风,这就迫使儒学之士须兼习老庄、精研易理,才能安身立命。”俞教授说,因此当郑道昭经历过孝文、宣武由治而乱的时代更替,特别是历经仕途的坎坷后,儒家入世与道家避世两种思想的此消彼长便在潜移默化中开始了。

在史学者看来,郑道昭出任光州刺史以前的50年间,没有见到有关他“爱仙乐道”的记载。而遭遇仕途挫折的郑道昭恰巧到了山川秀美、道教传统极为浓厚的光州,可谓找到了抚慰自己心灵的乐土,这无疑对他晚年的思想转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不任威刑

于“无为”处寻“作为”

尽管“好仙乐道”,但身为朝廷命官的郑道昭并未沉寂在谈玄论道之中。相反,在现在莱州广为流传的,是郑道昭政务宽厚、深受百姓爱戴的传说和故事。

据林光旭馆长介绍,相传郑道昭外放至光州(今莱州)任刺史期间,经常游云峰山与道家讲经论道,归来感到饥渴,便至膳房,碰巧膳夫不在,便悄悄进屋,看到两只老鼠正从桌子的篮子偷鸡蛋。两只老鼠紧紧抱在一起,怀中藏着一只鸡蛋,从篮子里滚到桌上,再滚到地上,便毫不声响地钻进桌子缝里不见了。这时侯,膳夫挑水回来,见到郑大人在此,心中一惊。郑道昭一本正经地说:“这些日子,鸡蛋买的多吃的少,你都放哪了?”膳夫正为鸡蛋不翼而飞发愁,无奈之下,只能跪下求饶。郑道昭噗嗤一声笑了,他把桌围一掀说:“你看鸡蛋不是都在这里吗!都是老鼠作的怪!”事后,郑道昭想堂上动辄用刑问案,老百姓哪有不害怕的,自己断案也一定有错,错杀过无辜。从此,他辞去官职到道士谷当了道士。

“传说归传说,郑道昭因这件事而辞职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林馆长介绍说,《魏书·郑羲列传》中就记载,郑道昭“出为平东将军、光州刺史,转青州刺史,将军如故。复入为秘书监,加平南将军”。因此,郑道昭当时并未在光州辞职而是又回到京都为官。“但就流传在莱州一带的关于郑道昭为官的这一为人乐道的民间记载来看,郑道昭‘政务宽厚,不任威刑’的治道之术,还是深得百姓爱戴的。”林馆长说。

对此,俞祖华教授也有着同样的看法。俞教授认为,郑道昭晚年游山玩水、谈玄论道、寄情自然,是为了避开现实,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祈祷着从“无为”之中能大有作为。“在‘爱仙乐道’道家思想倾向的背后,世人依然可以看到其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风尚。”俞教授介绍说,史学家魏收对其政绩的评价是“其在二州,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可见其为政之道还是深受推崇。

郑道昭与莱州的不解之缘,至今仍让莱州人骄傲。林光旭馆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郑道昭晚年“好仙乐道”思想的形成,除了于时代、个人遭遇等原因有关以外,光州所属的胶东一域的人们崇尚“神仙拜神的道教信仰”,对其思想的转变十分关键。而这一思想的转化对郑道昭形成“颤而枯涩”的道家体和开北魏“清拔之气”的一代诗风,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条件优越、人文传统浓厚的莱州造就了一代文宗郑道昭。

“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郑道昭曾在《郑文公碑》中书写下这样的希冀。随着时光的流逝,故人已去,山石犹存。这位历经坎坷而不移其志的一代书圣,以其光辉的书法艺术成就,为胶东一域留下了被称为北魏三大艺术宝库之一的云峰刻群,为后人所尊崇和景仰。如此的杰出贡献,无疑可比山河,可映日月。

YMG 记者 高伟 通讯员 季文豪 郝智 报道

■相关链接

魏碑体鼻祖

郑道昭

郑道昭,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著名书法家,魏碑体鼻祖。光州(今莱州市)刺史。北魏荥阳开封人。自幼博览群书,魏孝文帝时始为官,永平年间任光州刺史兼平东将军。任内政务宽厚,不滥用酷刑,以教化和培养人才为己任,深受百姓拥戴。

其生性闲适散逸,喜游山水,好为诗赋,尤工书法。在光州各地题刻甚多,计有莱州城南云峰山摩崖石刻大小20处,城东大基山15处,天柱山(今属平度市)8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字由汉隶向楷书发展变化时期,郑道昭融百家之长于一体,刻意创新,笔力圆劲苍健,结构严谨,运笔娴熟自然。

其代表作为“郑文公上碑”和“郑文公下碑”。此二碑刻于天柱、云峰二山,碑文颂扬其父才智功德,被誉为“隶楷之极”。

郑道昭喜欢修身养性,炼气化丹。曾于延昌元年(512)在大基山依东、西、南、北、中虚设“青烟寺”、“白云堂”、“朱阳台”、“玄灵宫”、“中明坛”等炼气之处,并刻字志之,还作诗一首《置仙坛诗》题刻于壁。后任青州刺史兼平东将军,复为秘书兼加平南将军。熙平元年(516)卒,谥号文恭。

■纵深阅读

 云峰山简介: 云峰山又名文峰山、寒同山,俗称笔架山,座落在市区西郊莱州城南15华里处,林壑优美,山青水秀,“春桃“、“夏槐“、“秋枫“为三时绝景。 自山麓至山顶,分布历代刻石37处,闻名于海内外的北魏光州刺史、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于公元511年,在此山留下了宝贵题刻17处,均刻在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主要刻石有《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 云峰山岩石嶙峋,峰高、谷幽、林茂,景色如画。春来,苍松滴翠,百花吐艳;初夏,刺槐花开,皑皑雪白;秋日,松涛波涌,霜染枫红。“春桃”、“夏槐”、“秋枫”为三时绝景。云峰山名胜古迹众多,自山麓至山顶,分布历代刻石37处,闻名于海内外的北魏光州刺史、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于公元511年,在此山留下了宝贵题刻17处,均刻在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郑道昭被誉为“北方之圣手”,著名的《荥阳郑文公之碑》高2.8米,宽3.6米,为魏碑之冠。另有《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亦为名刻。其字体承隶启楷,书法谨严浑厚,苍劲飘逸,历来为金石家、书法家所推崇,是研究中国字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国内外著名书法家、学者接踵而至,访谒碑林,并留下了大量的书画墨宝。日本书道学者对云峰刻石更是推崇备至,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学童,每年来此访碑者络绎不绝。云峰刻石不仅是书界圣地,更成了连接四海友谊的桥梁。 景区介绍   云峰山海拔305米,自山麓至山顶,分布历代刻石37处,闻名于海内外的北魏光州刺史、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于公元511年,在此山留下了宝贵题刻17处,均刻在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主要刻石有《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   “94年文物古迹旅游”将云峰山的石刻做为入选的景点。云峰山位于莱州市南7.5公里处,三座山峰东西一字摆开。酷似中国传统的笔架,所以当地人又叫它“笔架山”。它因为上面有“云峰刻石”而成为中外游人神往的地方。尤其是文化品位比较高的人,鲜有不到这文化瑰宝荟萃之地一游的。   1998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道昭书法被推为楷书之最,是研究中国文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的宝贵资料。坐落于山林的云峰大殿,建于1984年,内设云峰山管理所、郑道昭纪念馆、休息室、购物处等。   该景点主要接待文化旅游团,每年接待日本书法爱好者600多人。近年来,国内书法爱好者和当地群众也常登山游览。从城区沿三蓝路向南直行4公里,向东行3公里,即到达,进山路是水泥路,宽5.5米,直达云峰大型停车场。当地土特产有莱州毛笔、玉雕、草编,以及螃蟹、对虾、文蛤等海鲜。 景点特色   云峰山岩石嶙峋,峰高、谷幽、林茂,景色如画。春来,苍松滴翠,百花吐艳;初夏,刺槐花开,皑皑雪白;秋日,松涛波涌,霜染枫红。“春桃”、“夏槐”、“秋枫”为三时绝景。云峰山名胜古迹众多,自山麓至山顶,分布历代刻石37处,闻名于海内外的北魏光州刺史、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于公元511年,在此山留下了宝贵题刻17处,均刻在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   郑道昭被誉为“北方之圣手”,著名的《荥阳郑文公之碑》高2.8米,宽3.6米,为魏碑之冠。另有《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亦为名刻。其字体承隶启楷,书法谨严浑厚,苍劲飘逸,历来为金石家、书法家所推崇,是研究中国字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国内外著名书法家、学者接踵而至,访谒碑林,并留下了大量的书画墨宝。日本书道学者对云峰刻石更是推崇备至,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学童,每年来此访碑者络绎不绝。云峰刻石不仅是书界圣地,更成了连接四海友谊的桥梁。 魏碑石刻   云峰山上保留有北魏年间光州刺使郑道昭的20几处魏碑石刻,从而使云峰山海内外驰名。   原来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一向有“南帖北碑”之分。南方盛 云峰山   行帖学,北方盛行碑学,并由此分为中国书法的两大流派。一般来说,帖派笔锋流媚婉丽,碑派则雄奇方朴。而在北碑中,又以魏碑为鼎盛时期。魏碑又为后世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然而,魏碑虽然百家齐出,风格万千,但保留至今的碑铭不过二百余件,自成流派的也仅有十家。郑道昭是十家之一,可是在这里保留下来的碑刻达42件之多。不论就书法的造诣,还是刻石的数量,都令历代学者蜂拥而至,象朝圣一般来到这里。   游人在饱览了这书法宝库之后,难免疑窦丛生:为什么如此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偏偏镌刻在远离县城的地方?这里尽管不是人迹罕至狐兔出没的荒凉之地,可毕竟远离闹市,交通不甚方便,非有学术追求的殷殷热望,很难登临做长时间的揣磨。

云峰石刻

云峰山又名文峰山,俗称笔架山,位于莱州市南15华里处。云峰山名胜古迹众多,自山麓至山顶,分布历代刻石37处,闻名于海内外的北魏光州刺史、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于公元511年,在此山留下了诸多宝贵题刻,均刻在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

郑道昭被誉为“北方之圣手”,著名的《荥阳郑文公之碑》高2.8米,宽3.6米,为魏碑之冠。另有《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亦为名刻。国内外著名书法家、学者接踵而至,访谒碑林,并留下了大量的书画墨宝。日本书道学者对云峰刻石更是推崇备至,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学童,每年来此访碑者络绎不绝。

文章来源:http://www.shiyizhang.com/shiyiwenhua/142.shtml
打印纸张: > 字号选择:超大 > 带图打印 > 返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