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碑
石艺张 http://www.shiyizhang.com/ 时间:2017-10-16
摘要:西夏碑原来封闭在武威城内清应寺的砖砌碑亭内,至清代时人已不知其为何碑。发现西夏碑珍贵歷史价值的是甘肃着名学者张澍。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甘肃武威市博物馆中收藏着一件古代碑刻珍品,名为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俗称西夏碑。此碑为西夏天□民安五年(1094年)所立。碑高2.5米,宽0.9米,厚0.3米。两面刻文,一面刻西夏文,以西夏文篆字题名,意为“敕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字,计28行,每行65字﹔另一面刻汉文,碑头有汉文小篆题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正文为汉文楷字,计26行,每行70字。碑中的西夏文和汉文所述的内容大体相同,但叙事前后有差别,两面文字不是互译的,而是各自撰写的。碑文记载凉州城内护国寺佛塔于西夏天□民安三年地震时倾斜,西夏皇帝和皇太后下诏加以重修之事,是现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西夏碑刻。
西夏碑原来封闭在武威城内清应寺的砖砌碑亭内,至清代时人已不知其为何碑。发现西夏碑珍贵歷史价值的是甘肃着名学者张澍。张澍(1776─1847年),字百瀹,号介侯,凉州府武威县(今甘肃武威)人。他于嘉庆四年(1799年)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清代张之洞《书目答问》附录《国朝着述诸家姓名略》一书中把张澍列入经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说他“才气无双,一时惊为异人”。张澍发现西夏碑后,当时西夏文尚无人能辨识,故被称为“天书”。他却说:“此碑自余发之,乃始见于天壤,金石家又增一种奇书矣。”以后事物的发展完全証实了他的预言。
西夏文是我国古代西夏党项羌族使用的文字。11世纪西夏主李元昊称帝,在广运三年(1036年)颁布西夏文,并命野利仁荣加以演绎,曾在西夏境内与汉文同时流行。西夏国灭亡(1227年)后,西夏党项后裔仍有人使用,此后逐渐湮没,成为“西夏文之谜”。1898年法国人德维亚首次考订西夏碑正面为西夏文。1908年,在我国黑城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出土了多种西夏、藏、蒙古、汉文的文书。其中有一本书称《番汉合时掌中珠》,此书为西夏文─汉文双解通俗语匯本,西夏党项人骨勒茂才着于西夏干□二十一年(1190年),此书讲解了西夏文的构造、文字和文意。最先将西夏碑文译成汉文的是中国学者罗福成,他在1932年发表了《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一文,将西夏文译成汉文。此后,史金波、陈炳应、西田龙雄等中外学者,撰写了许多关于西夏碑的研究文章。中国当代语言学家王静如以后又对西夏语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做了开创性工作。
西夏碑上近2000字的西夏文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极其难得的石刻文献﹔同时碑铭为研究西夏的歷史、社会经济、土地制度、纪年和官制以及当时的佛教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07月12日第七版)
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历史上的西夏这个“神秘王国”曾数次大败北宋,并与宋、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西夏王陵被外国人称做“东方金字塔”;西夏王朝及其文物典籍被成吉思汗的铁骑踏灭后,逐渐被历史遗忘,留下无数难解之谜……
西夏碑正面(西夏文)
武威市的西夏博物馆位于武威文庙门前,展出的重要文物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碑、国宝木缘塔、国家一级文物西夏木版画及西夏泥活字版经文等。
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碑正文为西夏文楷书,28行,每行70字,题名两侧有线刻伎乐菩萨,题名上端是云头宝盖,碑文四周有饰纹,背面以汉文翻译正面西夏文内容。碑文内容较长,讲述了护国寺塔的初建、显灵、重修的神奇故事。西夏文到清代已无几人可知。西夏碑“汉夏合璧”,被人们称为“汉夏对照词典”,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十分珍贵的文物。
西夏碑背面(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