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纸张: > 字号选择:超大 > 带图打印 > 返回原文

石鼓文

石艺张 http://www.shiyizhang.com/    时间:2017-10-23

摘要: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
 

石鼓文

石鼓文

 

石鼓文拓本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现存的石鼓文是宋朝收集的十石鼓,上面刻有文字,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当时由于尚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石鼓文

  石鼓文 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记述秦皇游猎之事,也称“猎碣”。   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石鼓刻于秦前还是秦后,考古界无定论。郭沫若鉴定认为应是秦襄公(公元前777-766)时期的作品。石鼓文是学习篆法的珍贵资料,近代书家吴昌硕临写石鼓造诣极深,有普及印本出版,可作临习时的借鉴。----《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石鼓文

字体形状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盖十行,器五行,计121字。其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法则,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流传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国藏的《先锋》、《中权》、《后劲》等北宋拓本,现在日本。

石鼓文

文物流传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 。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猎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畤

石鼓文

原,唐初被发现。自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始显于世。一说为宋代司马池(司马光之父)搜得其九,移置府学,皇祜(1049—1053)间向传师始得其全。大观(1107—1110)中迁至东京(今河南洛阳)辟雍,后入内府保和殿稽古阁。金人破汴,辇归燕京,置国子学大成门内。1937年抗战爆发后,石鼓文南迁至蜀,战争结束后始运回北平,现藏故宫博物院。其刻石年代,唐代张怀瓘、窦皋、韩愈等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以为周宣王时物;宋代董逋、程大昌等以为周成王时物;金代马定国以为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刻;清代俞正燮以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刻;以为秦物者,始自宋代郑樵,清代震钧以为秦文公时物;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叶十一年(前374)刻,详见《石鼓年代考》。刻石文多残损,北宋欧阳修所录已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其中一鼓已一字无存唐初“虞、褚、欧阳共称古妙”(引自《元和郡县图志》)。张怀瓘《书断》云:“《石鼓文》开阖古文,畅其戚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铁针而端委旁逸又婉润焉。”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石鼓》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传世墨拓善本有元代赵孟頫藏本(即范氏《天—阁》藏本)、明代安国藏中权本、先锋本(亦称“前茅本”)、后劲本,皆宋拓本。《天一阁》本已毁于火,后三种俱在日本。有影印本行世。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

文字特征

  石鼓文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时代考证

  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无具体年月,唐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宋人欧阳修的《石鼓跋尾》虽设了三个疑点,但还是认为属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宋人郑樵《通志略》则认为《石鼓》系先秦之物,作于惠文王之后,始皇之前。近人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都认为是秦文公时物,与韦、韩说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据郭沫若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于宣王时史籀手笔或秦臣手笔罢了。

历史沿革

  《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以后被迁

石鼓文

石鼓文

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将其迁到忭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后因宋金战争,复迁《石鼓》于临安(今杭州),金兵进入汴京后,见到石鼓以为是“奇物”,将其运回燕京(今北京)。此后,石鼓又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抗日战争爆发,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宫展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大学)。现仿鼓在北京国子监。其形状与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别。

外形特点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目前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其书传为史籀手笔,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康有为称其“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采。”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学《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学小篆,百无一失。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无不临习。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

拓本流传

  石鼓文的拓本,唐代就有,根据唐代诗人韦应物题赞石鼓文的诗句“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黑白分”和韩愈的“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都证实了这一点,而且拓本的质量很高,但没有流传下来。到了宋代,唐拓本已经不太容易找到,而且原石阅世已久,残缺过半,造成了後世的拓本字数不一。如欧阳文忠公见四百六十七字本,赵夔见四百一十七字本,胡世将见四百七十四字本,孙巨源见四百九十七字本,吾丘衍见四百三十字本,此後世的拓本基本多为三百字本。宋安国所藏石鼓宋拓本,本在道光年间,锡山安国後人分产时,与家中折售的藏书阁——天香阁的房梁上面发现了一共石鼓文拓本十册,其中就有被明代藏书家兼印刻家安国“桂坡老人”称为”神物获得,垂诸百世“的三大拓本,其中《先锋》本最古老,《後劲》是北宋大观建贡本,时间晚於《先锋》,而《中权》是北宋政和二年赐本,时代最晚。抗战前,此三本被民国秦文锦售给日本东京财阀三井银行老板河井荃庐氏。此外,社会上所流传的早期拓本有北宋的《先锋》、《中权》、《后劲》三种,其中天一阁藏北宋拓存四百二十二字本为最。由清代乾隆年间张燕昌摹刻後,才被人熟知。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原拓本毁於兵灾,失传,现只能见到郭沫若30年代在日本收集的此三种拓本的照片。安国所藏的宋拓本《先锋》本,旧商务印书馆、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收在郭沫若所著《石鼓文研究》一书中。上海艺苑真赏社、日本鳹 堂有《中权》本影印本。中华书局、日本二玄社出版的《书迹名品丛刊》中,有《后劲》本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1984年第三期,也刊有石鼓文的宋拓影印本。   石鼓为中国第一古物,亦为书家第一法则,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

石鼓文图

 石鼓文拓片

石鼓文图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旅游文化学会会员,中华民族团结友好协合理事,宝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黄河文化研究会理事,宝鸡市政协委员,歧阳印社社长曹宇多年来潜心研究石鼓,根据石鼓文译义,经过数十年反复推敲琢磨,在其六十花甲之年终于问世,创作出了十首《译石鼓文诗》,并据诗配图成十首《石鼓文图》。该文图以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画于八尺宣纸,各件既是单幅作品,又互相联系,连接在一起近乎三丈,再现了先秦政治、军事和民众生活,对人们了解、研究先秦历史将会产生辅助作用。

石鼓歌

  ——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陵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蒐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树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岂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石鼓杂志

  《石鼓》由岐阳印社创刊主办,面向全国发行,主要栏目有:国家档案、名胜书艺、名家风采、书印新秀、书画诗页、艺术研讨、

石鼓文的传承

  石鼓文对后世的书法与绘画艺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不少杰出的书画家如: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朱宣咸、熊国英、曹宇、王福庵等都长期研究石鼓文艺术,并将其作为自己书法艺术的重要养分,进而融入进自己的

石鼓文

《石鼓文》书法,朱宣咸(作)

绘画艺术之中。

石鼓文

《石鼓文》书法,(清)杨沂孙(作)

石鼓文

《石鼓文》书法,王福庵(作)

石鼓文

《石鼓文》书法,吴昌硕(作)

石鼓文

《石鼓文》书法,吴大澄(作)

修葺后的石鼓文全貌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古今书法家最为敬重的“圆笔书”圣典。古文字学者、书画家熊国英于2009年,以其宽阔的眼界、深厚的艺术休养和精准地造型能力、对《石鼓文》(古帖)上残泐不全的文字进行了精心修补。前后修复残字100余个、补齐了缺失的空字113个、使目前能见到的古拓本的完整字数由272字升至近500字。并用首创的“墨彩书”技法逐字填金、终于再现了石鼓文久违的皇家气象、使读者终能一睹《石鼓文》宋时的辉煌。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远远超出了书法艺术的范畴!

 

经修葺填金后的石鼓文

 

文章来源:http://www.shiyizhang.com/shiyiwenhua/233.shtml
打印纸张: > 字号选择:超大 > 带图打印 > 返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