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碑
  • | 2025-04-24
  • | 阅读
  • A|A

湖南《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碑,简称“中兴颂”,元结撰文,颜真卿正书。唐大历六年(七七一)六月刻于湖南省祁阳县城南浯溪东山摩崖石壁之上,今属浯溪碑林。
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碑
这是《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碑实物照片局部↑
浯溪露天摩崖,为南国摩崖第一家,为神州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浯溪摩崖诗文书法,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历时千百年,享誉海内外。唐刻《大唐中兴颂》碑为浯溪摩崖之精华。此处崖壁宽广120平方米,中兴碑高3.2米,宽3.3米,全幅面积10.56平方米。书从左起,21行,每行20空,除去空格,共332字。每字直径约15公分。
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碑
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碑整体照片↑
《金石萃编》称“碑高丈二尺五寸,宽丈二尺七寸”,高宽皆在四米以上,当包含旁边自唐至民国时期历代名人题刻在内。
《中兴颂》部分石面高三百二十厘米,宽三百三十厘米,碑文左行,大字二十一行,满行二十字,共计二六三字,首题:“大唐中兴颂有序。”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和史思明攻入长安和洛阳,致使玄宗避地蜀郡,肃宗李亨继位,后收复东西两京,被称为“中兴”,唐肃宗上元二年(七六一)八月,元结撰此颂文,记述此事,表达平定安史之乱后欢欣鼓舞的心情,大历六年他请颜真卿书写此文,并刻于其所深爱的浯溪石壁。
元结(七一九—七七二),字次山,号浪士、漫郎等,河南鲁山人,唐代文学家,提倡古文。安史之乱抗击史思明叛军立功,代宗广德元年任道州刺史,大历二年坐船经过祁阳时,因逢春水无法行进,于是登岸观赏,爱其地风景幽胜,于是安家此处,并将一条北汇于湘水的小溪命名为“浯溪”,将浯溪东北二十余丈的怪石命名为“峿台”,在溪口奇石上筑亭名“ 亭”,合称“三吾”,并撰《浯溪铭》《峿台铭》和《 亭铭》三篇铭文刻于石壁,引发后世黄庭坚等文人在此处题刻多达五百余处,形成了著名的浯溪摩崖石刻群。
《大唐中兴颂》以元结沉雄古雅的文字、颜真卿雄浑大气的楷书和祁阳美石被后世称为“三绝碑”,此碑字体半尺见方,在向以书深刻著称的颜体碑刻中亦属最大,《宣和书谱》赞此碑“闳伟”,黄庭坚赞叹“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王世贞认为此碑字画“方正平稳,不露筋骨”,评其为“鲁公法书第一”,吴湖帆题跋称此碑书法出自王羲之《黄庭经》,历代书论皆对此摩崖书法赞不绝口,亦是学习颜体书法必临名品。
湖南祁阳浯溪崖壁
湖南祁阳浯溪崖壁整体照片↑
“中兴”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承载着饱经忧患的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憧憬社会秩序重整,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公元757年,唐军收复在“安史之乱”中沦陷的长安、洛阳二京。公元761年,有整兵拒贼之功的元结,为盛赞“宗庙再安,二圣重欢”,亲撰《大唐中兴颂》,后请颜真卿书写,镌刻于永州浯溪的崖壁之上。
浯溪本为无名小溪,与峿台和

点赞

本文电脑端返回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石艺张专业刻字,石头刻字,书法刻字,摩崖石刻,如有刻字需求请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