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校训历史及释义:
早期校训:两江师范学堂时期:“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校风为“俭朴、勤奋、诚笃”。
南高师时期:校训为“诚”,校风为“民族、民主、科学的精神,诚朴、勤奋、求实的态度”。
东南大学时期:办学方针为“三育并举”和“四平衡”。
中央大学时期:校训、校风为“诚朴雄伟”,强调承担复兴民族重任,埋头用功,诚心向学。
金陵大学:校训为“诚真勤仁”,与中央大学传统有相似之处。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南京大学。但1949年后的南京大学一直未确立新校训。
新校训的确立:2022年在百年校庆筹备过程中,学校进行了“南大传统和大学精神”的讨论,并决定征集新校训。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比较,学校最终确定“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为南京大学新的校训。
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解读:
诚朴:诚恳朴实,是南大传统精神中最本色的东西。强调为人要诚心正意,朴实无华;做学问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
雄伟:雄壮而伟大,强调为人、为学要有远大志向和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
励学:勉励师生勤奋求学,注重知识的学习、素质的提升、品格的塑造、精神的超越、心灵的净化、思维的创新。
敦行:勉力去做,强调动手能力和实践的作风。要求为学者不仅要志存高远,还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展现知识与品格。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不仅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而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励学敦行”是我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两句合为一起作为今日南京大学的校训,既反映了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又能体现学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和实现途径。八字校训既各自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
南京大学校训石简介:
校训石安放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行政南楼前,旨在献礼南京大学123周年校庆,弘扬“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的校训精神。校训石由南京大学上海校友会于2025年5月20日捐赠,此石选用泰山石,通体长9.3米、高3.45米、厚1.3米,校训石正面自然形成的山水纹理,凸凹落差较大,背面较为平整。历经上亿年自然雕琢,质地坚毅浑厚,寓意“稳如泰山、安如泰山、重如泰山”,与南京大学百年积淀的厚重文化底蕴和追求卓越的精神相呼应,寄托校友对母校基业长青、事业兴旺的美好祝愿。

南京大学校训石:校训石正前面安装放置有立体广告字校训: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南京大学校训石↑

南京大学校训石背面:镌刻有“诚”字,见证南大人秉承“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