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纸张: > 字号选择:超大 > 带图打印 > 返回原文

石刻文字

石艺张 http://www.shiyizhang.com/    时间:2013-07-21

摘要:石刻文字为初期书籍形式之一。在石头上刻字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使用的记载方法。《墨子.鲁问》中说"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证明石头在春秋战国时代,和青铜器一样,都曾经做过文字载体。早期石刻文
 

石刻文字为初期书籍形式之一。在石头上刻字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使用的记载方法。《墨子·鲁问》中说“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证明石头在春秋战国时代,和青铜器一样,都曾经做过文字载体。早期石刻文学流传下来的很少,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写刻于石片、玉片的“侯马盟书”,陕西出土的刻有 600多字四言长诗的10个石鼓,是春秋战国时期石刻文字的遗存。
早期的石刻文字,最多是某种事件的简单记录,尚不具备正规书籍的涵义与概念,故历来的书史研究者都把它们称为中国初期形式的书籍。但自东汉雕刻“熹平石经”以来,魏有“正始石经”,唐有“开成石经”,五代有“蜀石经”,直到清代,还刻有“十三经”石碑。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儒家经典,则是地地道道的石头书。其他如房山石经,是释家的石头书。故中国的石刻文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石刻资料,一类则是石刻的书。
石刻
中国的石刻文字始于何时,有待考证。虽然夏商周三代都有刻石传世,但均为后世伪造。可信的只有商代《小臣系簋》断耳铭文、《妇好墓石磬刻文》。春秋战国时代的石刻文字主要有二:一为著名的石鼓文;二为河北平山发现的河光刻石,仅两行19字。
春秋战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莫过于石鼓文。石鼓文是刻在十个鼓形碣石上的文字,初唐时发现于天兴县(今陕西省宝鸡)三畦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它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其内容描写秦国君的狩猎活动,采用四言诗体,每石一篇,十篇合为一什,与《诗经》中的大小雅相似。它原有700字以上,由于年代久远,字多残损,存世的宋代拓本最多的尚存491字,今仅存连合文、重文312字,实存272字。其制作年代,唐宋时代人认为是周宣王时期,将其书写者归于传说中箱文的创造者太史籀,所以石鼓文又被称为籀文。南宋郑樵开始推断为战国秦的遗物。后历经许多学者考证,今已公认为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作品,但具体的年代尚有争论,马衡、郭沫若主张为春秋时期,唐兰主张为战国时期。

石鼓文的字体与商周的金文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但又不同于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秦国的宫书字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应该归于大篆一类。石鼓文的形态端庄,笔画均匀凝重,富于内在的力量。字的结构常将右边偏旁靠下,而将左边笔画上提。这种参差之美,正是作者有意在总体的稳重格局中,造成一种打破呆板、平衡的动势,赋予字形一种活力。这一点,很早就被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敏锐地注意到,他在其《书断》中这样评价石鼓文的审美特色:“乃开阖古文,畅其戚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镂铁;而端姿旁逸,又婉润焉。“
石鼓文被发现后,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书法界的高度重视。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石鼓歌》中称颂其书体、笔画、结构之美:“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张怀从书法源流上推崇它为“小篆之祖“、“楷隶高曾,字书渊薮。“
石刻


以前的石刻著录书,一边拿按时间为顺序分类,看不出字之间的关系。
根据石刻的内容与体裁,大致可以分为六类:碑志,刻经,造像,诗文,题识,杂刻。
文章来源:http://www.shiyizhang.com/shiyiwenhua/89.shtml
打印纸张: > 字号选择:超大 > 带图打印 > 返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