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2-02-26 来源:石艺张原创 次阅读
提示:请点击下面的小图片,可放大查看本文《石板刻字《和》》所展示的2张清晰大照片。
《和》刻字材料是当地的青石板材,刻字手法阳刻,四周配以富贵不断图,并刘有边框,直接可悬挂到墙壁上,不用另外做画框,作品的底子上保留手工雕琢的痕迹,看似杂乱,却不乱的基理,与阳刻突出的字体形成鲜明的对比。
石板刻字《福》
《和》字介绍:
汉字是由象形字发展而来,“和”字也不例外。“和”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两种写法。一是“”,解释是“相应也,从口禾声,户戈切”。一是“”,解释是“调也,从龠(yuè)禾声,读与和同,户戈切”。前者是应答、应和的意思,后者是调和的意思。由于汉字的发展,逐渐由篆书变为楷书,写法都趋于简化,现在就只剩下“和”字,也就是说两者通用了。“”字演变为“和”,而“”则演变为“”,但此字现已不用。
其实,二者都是由“禾”发展而来的。“禾”的甲骨文写法是“”,是个象形字,其上端是个下垂的穗子,中间有叶子,下部是根。发展到金文则写作“”,与甲骨文的写法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更像成熟的庄稼,那向左弯垂的穗子,沉甸甸的,多像成熟的稻谷。小篆“”也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是笔画均匀圆润一些而已。后来许多与禾苗庄稼有关的字都用“禾”来作偏旁,或由“禾”发展而来。
至于“口”字旁在左在右的问题,汉篆中一般“口”作偏傍都写作“”放在左边,可能是怕与汉篆中的“私”相混吧。因为汉篆中“私”的写法是“”,特别是汉印中的“私”都写作“”,如图所示
另外,从产生上看,“”出现要比“和”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
而“和”在汉代才出现。可能也是因为社会进步的需要而简化的。
是小篆的“和”字,意思是“调也”,也就是和睦的意思。
石艺张为山东临沂蒙山鬼谷子文化旅游区,制作雕刻的鬼谷子景点序列石刻。鬼谷子文化旅游区内怪石嶙峋,景点题名寓意深刻考究,刻字内容与鬼谷子文化贴切结合,由北京专业的旅游文化建设单位做出的规划设计,所有的书法文字内容集字所得。发布时间:2016-09-30
石艺张为尧治河雕刻制作的刻字作品《尧治河农耕文化博物馆》。作为门牌石的书法刻字,所对应书法作品,应当尊重书法款式,整块石头就是我们的纸面,书法作品要留白,那么石头刻字也要上下左右留合适的空间,文字间距摆布,根据毛笔书写笔意,合理布置,这样做出来的石头刻字才不失书法文化之根本。发布时间:2016-09-27
一副好的书法石头刻字作品,现场观看的视觉是刻下去的阴刻,雕刻的富有深度,刻字字底弧度随着文字书写走势而变化,雕刻深度随着笔画粗细而深浅不一,从拍摄的照片上观察到,整个刻字像是凸出在石头表面,感觉文字已经浮出石头表面,刻字圆融饱满,看起来像阳刻,实际上是阴刻刻下去的。发布时间:2016-09-23
一副好的书法石头刻字作品,能很大程度提高当地文化氛围,所留下的石头刻字作品,在当时不光是一个显著的地理标识,刻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这个地点的第一直观影响,石头可以永久,那么石头上的书法也会随着时间历史而流传,那么好的书法刻字作品流传下去的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发布时间: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