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29 浏览次数: 打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就是在此时由国文部的教师从《论语》中挑出来的。复旦大学创办人马相伯题写的校训书法文字, 刊于1935年《三十年的复旦》。校训墙刻字坐落于复旦大学光华大道,复旦大学校训墙始建于1995年复旦90周年校庆前夕
复旦大学校训的来源:复旦校训来自民国时的教育家、复旦老校长李登辉(1873-1947)。老校长李登辉 早年留学美国,1899年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学位。1913年1月,李登辉在马相伯等人的推 荐下,出任复旦校长。此前的复旦,校基未固,复旦的吴淞6年时间(1905-1911)里, 即更换了5位校长(依次为马相伯、严复、夏敬观、高凤谦、马相伯),校训之事根本 无暇考虑。留学耶鲁的背景,自然而然影响老校长李登辉把耶鲁大学的办学理念、管 理方式和人文精神引入自己的教育实践。譬如耶鲁大学从人文精神出发,希望学生多 方面服务社会,受母校“服务精神”的感召,李登辉校长就提出并培养了复旦“团结、 服务、牺牲”的精神。他还效仿耶鲁“教授治校”的传统,一度成立以教授为主的行 政院,决议复旦重大事项,包括300元以上的支出也要经行政院讨论。
出任复旦校长后,李登辉校长依托校董会,打算募款在郊区购地,筹建永久校园。
1915年,适逢复旦建校10周年,李登辉校长参照美国名校制度,为复旦规定了校训、 校标(徽)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就是在此时,“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就是在此时由国文部的教师从《论语》中挑出来的。复旦的校旗、校歌、校庆日和校花(白玉兰)等制度后来陆续也都由李登辉 校长规定。复旦大学创办人马相伯题写的校训书法文字, 刊于1935年《三十年的复旦》。
马相伯题写的复旦校训书法文字↑
复旦大学校训墙刻字 于2015年修缮的校训墙↑
坐落于复旦大学光华大道,复旦大学校训墙始建于1995年复旦90周年校庆前夕,1995年5月27日,在复旦大学90周年校庆之际,校训墙正式揭幕。当时,校训墙由大理石贴面砌成,校训以魏碑字体从右到左书写排列。2008年,校训墙经过修缮,采用的是行楷字体,2015年后修缮采用了毛面花岗岩材质,字体改为马相伯的书法题字,使用传统书法格式从右到左排列。
1995年5月27日90周年校庆时建成揭幕的校训墙。↑
2008年修缮后的校训墙。↑
校训石刻字↑
复旦大学校训的阐释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一节。原文为:“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此句和《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互为发挥,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也与复旦“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立校精神相呼应。复旦以此作为校训,不仅说明复旦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坚守,更说明传统文化有其历久弥新的魅力。
摘自复旦大学新闻网页
厦门大学校训来源和历史:“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亮出的精神话语。“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1994年10月8日,经校决定,“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被正式确定为厦门大学校训。校训石位于厦门大学西门入口右侧位置,发布时间:2025-06-12
中央民族大学校训石简介:材质为“红彩玉”,巨石高约2.2米、宽约5.3米、厚约0.8米,“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篆体金字校训镌刻于该石之上,犹如背衬满天彩霞,成为中央民族大学立校精神的生动展示,并充分表达了全校各民族师生员工对党和国家的赤胆忠诚。发布时间:2025-06-10
天津大学校训石坐落于北洋园校区行政楼南广场,是一座重达260吨、长18米、高3.5米的巨型泰山石,由天津大学1982级制甲班、机制乙班、铸造班、焊接班、锻压班、金相甲班、金相乙班全体校友及天大设计院共同捐赠。校长赵天麟题写的校训—“实事求是”发布时间:2025-06-04
2010年9月24日上午,学校在良乡校区举行了校训、校风、学风等石刻落成揭幕仪式,良乡校区巨型校训石由山东省济宁市人民政府赠送,书法题字由欧阳中石书写。发布时间:202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