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湖南大学校名石,不得不讲解校名题字的由来。
湖南大学校名题写来源
学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与原湖南高等学堂(1897年长沙时务学堂成立,1899年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改为湖南省城大学堂,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合并,在旧址上成立新的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湖南省政府将湖南原有的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公立商业专门学校、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三校合并,定名湖南大学,为湖南省省立大学。1949年8月,湖南省解放。从这年9月至12月,湖南省临时政府和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先后决定:将湖南省立克强学院、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师范学院、私立民国大学归并到湖南大学。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湖南大学校长。
应李达校长之请,1950年8月20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湖南大学”校名。

毛泽东回信

毛泽东回信内容:“鹤鸣兄:校名照写如另纸,未知是否合用?我不会写更大的字,你们自己去放大。顺祝健康!毛泽东 八月廿日。”

湖南大学校名毛泽东题字:毛泽东共题写了3个“湖南大学”校名,其中两个横写、一个竖写,以供湖南大学选择。(原稿存于中央档案馆)
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湖南大学”校名沿用至今,成为学校的重要历史符号。该题字被刻于校名石上,也用与校徽中心圆上方,与校徽设计紧密结合,体现了学校千年学府的历史传承。
湖南大学校训为“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大学前身)迁入岳麓书院时,校长宾步程将其制匾悬挂为校训。
“敢为人先”源自湖湘文化精髓,岳麓书院作为发祥地,弘扬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2001年经全校师生讨论,正式合并为现校训。
湖南大学校名石
湖南大学校名是毛泽东同志于1950年8月20日亲笔题写。校名石位于岳麓书院正门口(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与牌楼路交叉口西南侧),正中刻字“湖南大学”校名阴刻,下方有英文“HUNAN UNIVERSITY”校名,右上角有“岳麓书院”阳刻,右侧刻有“976”(岳麓书院创建时间)和“1926”(湖南大学定名时间)。校名石由花岗岩石料累积堆砌后进行雕刻,长约10米。

湖南大学校名石全景:↑
湖南大学旁的两根爱奥尼克石柱向天而立,无声地展示着这座千年学府厚重的历史。
这两根爱奥尼克石柱来自1933年建成的湖南大学图书馆,是该馆建筑的组成部分。据湖南市城建档案馆馆藏资料记载,1930年湖南大学图书馆正式动工兴建,1933年9月建成。图书馆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是当时国内最好的图书馆之一。1938年4月10日,星期日,日寇飞机第四次对长沙进行大规模轰炸。当日,27架日机从安徽经江西飞到湖南,下午2时35分,这些日军重型轰炸机窜入岳麓山上空,对湖南大学进行轰炸,整个大学校园顿时陷入一片火海,图书馆变成一片废墟。馆藏5万多图书化为灰烬,只留下残破的数根石柱,其中部分石柱留在湖南大学老图书馆遗址,另外两根石柱后立在湖南大学校门口,在见证这座高校和长沙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同时,不忘唤起人们对湖南大学和长沙曾经遭受战火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