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全国范围的手工刻字、石头刻字、摩崖石刻、景区刻字、景石刻字、书法刻字等刻字相关工程,咨询电话: 133 3986 8950

首页 > 石艺文化

石佛山的摩崖石刻

时间:2008-11-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 打印

石佛山又名"圆宝山",海拔仅300多米,在瑞安高楼乡东北部,属东村。2003年8月,在其山南麓一大片崖壁上发现了几组摩崖石刻佛像及相关文字,在东侧腹地山腰岩庵遗基周围发现慧能大师、观音大士座像等摩崖石刻佛

石佛山又名“圆宝山”,海拔仅300多米,在瑞安高楼乡东北部,属东村。2003年8月,在其山南麓一大片崖壁上发现了几组摩崖石刻佛像及相关文字,在东侧腹地山腰岩庵遗基周围发现慧能大师、观音大士座像等摩崖石刻佛像及“曹溪”等文字。这事经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后,立即吸引各界人士特别是著名岩画专家陈兆复教授等专家学者的目光,初步认定为唐至元代形成的珍贵遗迹。石佛山摩崖石刻于2011年1月7日被省政府公布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种种迹象表明,石佛山极有可能曾经是“永嘉大师”玄觉(665—713年)及其后辈禅师的弘法之地,石佛山摩崖石刻佛像也是他们及当时的善男善女所为。
位于高楼东村的阴阳山是一座非同一般的山。在它西北麓的崖壁上,刻有许多古时的佛像;而西南麓的山石上,则绘有大量神秘的棋盘。因此,这两座支脉分别得名石佛山和棋盘山。
在石佛山,数尊佛像居高临下,面目慈祥地望着来膜拜的人们,当人们仰视这些佛像时,心灵便有种震撼的感觉。最为离奇的是,今年清明节后,阴阳山发生大火,火舌卷过山顶,向东村逼近,村民们在山上种的数百棵杨梅树和柿子树岌岌可危,眼看收成不保,村民却无能为力。不料,蔓延到石佛附近的火势却奇迹般渐渐衰微,直到灭去。
“着实奇怪,天没下雨,山上也没有什么石头、水流阻隔,大火说灭就灭了,一定是菩萨保佑。”一位年长村民这样感慨。在当地人眼中,这些佛像有着神秘的力量,冥冥中守护着这方土地。
阴阳山真有那么神吗?这些佛像是什么时候遗留下来的?是谁雕刻了它们?为什么要在偏僻的山林中,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雕刻这些佛像呢?
初访石佛山
11月,乡间浓重的秋色中已渐渐透出凉意,村民们又到了收获稻谷的季节。站在村间公路,从金色的麦浪上远远望去,阴阳山西北麓的外形恰似一尊入定的弥勒佛。在当地,它有另一个名字——石佛山。
杨仲贤是一名退休教师,他在东村已经生活了60多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对石佛遗迹尤其热心。
“石佛山的名称可能来自它的外形,也可能得名于山上的石刻。小时候,我就听长辈说,山上有古时候的石佛;平时乡人在砍柴、放牧的时候,也经常会看到。后来,我才意识到,这些散落在山中的石佛就是文物。”杨仲贤说,“从杨姓宗族迁入东村开始,这些石佛就已经端坐此间。乡人在山间劳作时,经常会发掘出古老的瓦片和陶器。”
当地还流传着这样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名石匠路经石佛山摩崖石刻时,忽觉十分疲惫,就在一块石板上坐下歇息,忽然身下石板裂开,下边全是金银财宝,灿灿生辉,匠人只觉不胜欢欣,正要伸手去拿,骤然两眼睁开,竟是南柯一梦。然而梦中所见,历历在目,却似真实。匠人只觉心有不甘,便花费数日,将石板凿开,石板下果然是一空穴,却仅有一本经书。匠人十分疑惑,将经书带回家中。此后,工作之余,研习经书,打坐修行,直至悟通佛法,一日竟不知所踪。
在东村,诸如此类的传说很多,这更为石佛山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
石刻藏玄机
沿着石佛山拾级而上,10多分钟的路程,溪边蜿蜒的羊肠山路豁然开朗,我们抵达石佛山规模最大的一处石崖。
石崖高6米多,宽10米有余。在10多个光滑如削的崖面上,分布有5幅佛像,包括1幅面像、4幅全身坐像,以及将近30处铭文,全部采用线形浮雕工艺刻成,虽然历经多年沧桑,大部分佛像线条仍然清晰明朗,流畅优美。这些佛像比例匀称,脸型饱满,面目慈悲,造型栩栩如生。
早在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瑞籍人士陈兆复先生访问故乡之际,特意参观了石佛山的摩崖石刻。经过仔细研究,白发苍苍的陈兆复教授得出了初步鉴定结果:“岩刻制作于唐代,另一组为元代,人物特征突出,长有连鬓胡须,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刻工极好。”
“正中这副圆形的面像是释迦摩尼,分坐在他两边的佛像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这就是佛教中的‘西方三圣’。从事佛教文化研究已逾40年的市玉海文化研究会会员戴世德说。
据戴世德介绍,“三圣”作为佛教中的主神,特征明显,易于辨认。那5幅佛像的其余两尊佛像又是什么身份呢?
一旁刻的《佛祖流派》中这样写道:“世尊拈花宗旨始自迦叶,传二十八祖达摩禅师…………逐传我师高峰妙禅师。”这表明两尊佛像一尊是达摩祖师像,另一尊是高峰妙禅师。
“高峰妙禅师是拈花宗第五十五代传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为了躲避元军的杀戮,高峰妙禅师和他的弟子走过大半个浙江,踏上瑞安的土地,来到石佛山。他在此坐禅、修行、说学,而这一切也由他的徒孙定格在了山间的岩壁上。”戴世德说。
“曹溪”的故事
石佛山的另一处石崖在山坳深处,由于人际罕至,杂草长满了山坡,带路的两位村民携带镰刀,沿途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小径,我们才得以一窥石刻全貌。
此处石刻规模稍小,主要以“曹溪”两个大字和左上方的一尊坐像构成,“曹溪”两字,字迹清秀,笔法干练,气势雄伟,是凸刻而成,这与第一处石崖的石刻风格又有所不同。
在“曹溪”石刻下,戴世德侃侃而谈:传说五祖弘忍欲传衣钵,命他的弟子们作偈语(佛家诗体),来考查他们的佛学修为。大弟子神秀作偈一首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而当时入室不久的一名弟子却语出惊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两相比较,显然是后者的境界更高,弘忍遂将《金刚经》和顿教衣钵传与这名弟子,他便是六祖惠能大鉴禅师。
弘忍圆寂以后,神秀欲争夺继位权,惠能为了逃避对立派的追杀,南下广东,在韶关宝林山下曹溪修行,而后创立南宗。这便是曹溪在佛学史上的地位。
然而,在广东曹溪六祖修行道场,并没有摩崖石刻;在全国各大佛教圣地,包括四大佛教名山在内,也从未有过与“曹溪”相关的古代遗迹和文物。所以,戴世德认为,石佛山发现的“曹溪”字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在全国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这说明这里就是曹溪正脉、禅宗祖庭。它和广东曹溪是一脉相承的。”
大日山由来
“曹溪”石刻
在“曹溪”石刻的上方,有一个仅能容下一人团坐的小石窟,用块石堆积而成,突出在崖边,内壁刻有观世音菩萨坐像,显是修佛者坐禅之处;石刻下的平地上,还有一方残余的石砌地基。据杨仲贤说,这个石窟和岩庵遗迹,相传是唐代玄机尼师修行的地方。
玄机尼师(668-713),俗姓戴,瑞安人,是永嘉大师的亲妹。是温州最早负有名望的女尼师,也是温州净居寺的祖师。据《祖堂集》记载:“永嘉大师孝顺母亲,与妹(即玄机尼师)三人共住温州开元寺,互参佛法,习天台教观。后玄机尼师到大日山岩窟坐禅。”
“永嘉大师玄觉,正是六祖惠能法传的三大弟子之一,这可以解释‘曹溪’石刻的来由,此外,石佛山中现存的石窟,也和记载出奇地吻合,石佛山是否就是大日山?”戴世德说,“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在明代弘治年间的《温州府志》上,我发现了一条相关记载:大日山在广化乡,离城一百里。广化乡辖四十五都、四十六都、四十七都。四十七都辖黄岙、古(戈)溪、大日、冯步。后边这个大日,指的可能就是今天的顺泰乡,至今当地仍俗称‘大日’。”
“温州市内其他县市,包括乐清、文成、苍南的地方志,都没有大日山这个名称,它是我们瑞安独有的。根据地理位置来判断,石佛山确实是玄机尼师的修行处,大日山应该是明朝以前的旧称。”戴世德最后得出结论。
千百年来,有多少僧侣曾在这座小小的石佛山中修行,我们已不得而知,也许在这样一个远离世间尘嚣的空灵环境中,修行者们更容易达成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
石佛山的岩庵遗基上有巨岩,刻有“曹溪”两个大字和六祖慧能坐像。石佛山之南麓有“西方三圣”及达摩(禅宗初祖)、慧能、高峰原妙禅师等石刻佛像及相关文字,而且在石壁前有人居住过的痕迹,近年出土了古瓦片等物,显然这里曾是禅宗的弘法道场。“曹溪”是慧能开法三十六年的地方,早已成为慧能祖师的代号,但广东曹溪及全国各佛教圣地均没有“曹溪”石刻,唯石佛山不仅刻有“曹溪”两个大字,而且刻有六祖慧能等禅师像,很明显,石佛山与慧能大师及其弟子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慧能大师是否来过石佛山尚不得而知,但玄觉大师来过这里并在此修行弘法是极有可能的。也就是说,在唐至元这600多年间,这里很可能是玄觉大师及其弟子、弟孙的弘法场所。这绝非空穴来风!一是佛教早在南朝永初年间(420—422年)已在瑞安民间流行。隔溪与今五云山相望的石马山(林溪乡溪坦村)西坡佛教岩刻,刻于南朝永定元年即557年,说明佛教当时在瑞安西部山区民间已相当流行。到了唐朝,瑞安受朝廷钦赐匾额的寺庙就有20多座,其中几座就在五云山周围,如陶山寺、马岙感应寺等。唐宋时,韦庸、杨蟠等温州长官纷纷到三港(今高楼、宁益、枫岭、营前、东岩等地)游山玩水,体察民情,并写下“千年白鹿地,今有佛楼台,昨日到山下,衔花又出来”等诗句。这说明当时这一带即今五云山及其四周平原地带不但经济繁荣、人口众多,而且佛教文化相当发达。地方志乘也提到,唐宋元间,三港与百丈、澄头(今桐浦境内)、陶山、永安(今江溪)等市、镇(非行政意义的市、镇)组成飞云江航运和商埠网络,为飞云江“二十二埠”中的佼佼者。佛教力倡“普度众生”,一向热衷向人口众多、经济繁荣之地传播,而玄觉大师曾往曹溪参谒慧能大师并得印可,被公认为慧能的三大弟子之一。作为当时温州禅学的领军人物,他当然要到三港镇特别是石佛山、石马山一带弘法。二是石佛山南麓石壁上刻的六祖慧能坐像边有一篇题为“佛祖流派”的短文:“世尊拈花宗旨始自迦叶,传二十八祖达摩禅师,传至六祖大鉴禅师又南岳让禅师,遂传我师高峰妙禅师乃至大XX ,五十七代(世)也”。除最后两句外,这与《证道歌》“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的记载何其契合,不正是永嘉大师到石佛山弘法之说的佐证吗?至于南岳让禅师即怀让(677—744年),也曾到曹溪参拜慧能,受顿悟法门,后住南岳般若寺观音台,弘扬慧能学说,开南岳一系,其后世法系有沩仰宗、临济宗;高峰妙禅师即原妙禅师(1238—1295年),字高峰,是宋末元初一位禅宗高僧。由此可知,石佛山不但与慧能、永嘉大师有密切关系,而且与怀让、原妙两位高僧也有很密切的关系,“佛祖流派”之文显出于原妙禅师高徒之手,石佛山显然是曹溪正脉、禅宗祖庭!
观音坐像摩崖石刻
在石佛山岩庵遗基刻有“曹溪”两字的崖上对面上方,有一个可容一人团坐的岩窟,内刻有观音坐像。民间传说这石窟和岩庵便是唐代玄机尼师修行的地方。根据《祖堂集》、《五灯会元》、《历代编年释氏通鉴》等有关典籍的记载,玄觉有妹“玄机,亦参六祖,今净居祖师也”。 玄机(668—713年)不但“有大丈夫之气”,而且是名副其实的佛教虔修者和有成就的佛教名师,是当时温州最负盛名的尼师。她在唐景云(710—711年)中得度,常习定于大日山石窟中,曾往大日寺(今平阳岱头山上大日禅寺)参谒雪峰禅师,后成为净居寺祖师,作有《圆明歌》,与《证道歌》相表里。旧称她常习定的大日山在平阳,其实不然。除了瑞安有大日山,温州其他各县(市)都没有大日山这个名称。据明弘治《温州府志》“瑞安山川”记载:大日山在广化乡,离城一百里。广化乡辖四十五都、四十六都、四十七都。四十七都辖黄岙、古(戈)溪、大日、冯步。后边这个“大日”,指的就是今顺泰乡。今石佛山、戈溪山与顺泰属同一条山脉,东西分岭。可见古大日山范围相当大。现在,这条山脉以“五云山”名之,而五云山得名远晚于大日山。史载,唐僖宗年间(873—888年),僧令瓒来居山巅。一日,有真人乘五色云降,亘日而散,里人惊异,郡表闻,诏赐瓒紫衣,名五云山。而且,石佛山中现存的石窟也和有关记载以及民间长期以来的传说相吻合。由此可以断定,石佛山就是玄机尼师的修行处,也就是所称的大日山石窟所在之地。
观音坐像摩崖石刻

据《祖堂集》(成书于952年)记载,永嘉大师童年出家,长大后仍十分孝顺母亲,与妹(即玄机尼师)三人共住温州开元寺,互参佛法,习天台教观。后,玄机尼师到大日山岩窟坐禅。由此可知永嘉大师与妹很默契,玄机到大日山坐禅之后,大师必抽空去看她,与她共参佛法。石佛山与温州并不很远,这是完全可能的。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石佛山很可能曾是永嘉大师的修行栖身地之一,“曹溪”等刻字及石刻佛像群极有可能是永嘉大师及其同、后代弟子所为。至于永嘉大师在这里修行栖身多久、来了几次,就留待方家们考证了。

故事传说


在南平市区北都山中,千百年来流传着一则神奇的传说:古时有兄弟三人,老三去挑水不慎溺死;老二俯身思救,化作一尊石人;老大悲痛不已,也变成一尊石人。这位老二化作的石人,就是我们通称的石佛,这山便叫做石佛山。

然而,比传说更为诱人的是这山中的摩崖石刻。据说,这山中有摩崖石刻数十幅,可在二三十年前,它们仍遮遮掩掩在野灌蔓草、流土碎石之中,偶尔被进山采药、伐薪烧炭的老农所见。如今经过开发,已经有几幅摩崖石刻展示在我们面前了。

这些已被发现的,应数陈宓的摩崖石刻最为著名。陈宓,字师复,福建莆田人。其父陈俊卿,曾任丞相。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任南剑州知州。任职期间,积极救灾减税赈民,在九峰山创建延平书院。他是一位有抱负、有作为、爱百姓的好官。陈宓至少来石佛山旅游揽胜两次,并留下好几处摩崖石刻。该石刻二百余字,由于岁月的流逝,岩石风化剥蚀严重,许多字已经磨泐得不可辨认。经专家反复考证推敲,石刻的大意是:陈宓于宋嘉定十四年底任南剑州知州,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一直忙于救灾工作,难得有空休闲。听说延平山水名胜是距城关不远的石佛山,便在春暖花开的日子与王报忠等人一同去游玩。由黯淡滩西行五六里,沿途清泉、白石、云崖、烛峰景观,边走边看,心旷神怡,好象置身于庐山、武夷山、天台山、雁荡山之中…………所谓石佛山,是因为有一山峰像笔一样直挺挺地屹立在西面…………十余人在这里进行流觞品茶等游乐。于是将这峰题名为文笔…………将洞题名为修禾契洞。怀念这游览的时光啊…………风景名胜的显赫或晦暗并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做到的…………

在陈宓摩崖石刻的正对面,又有一幅摩崖石刻只有二十余字,系住持僧芝振立,其中刻有陈宓等六人的姓名。从这些历史陈迹来看,当是宋代古迹无疑了。

在距陈宓摩崖石刻的不远处,有一旧院址,废基、柱石、瓦砾、驳岸随处可见。这里原是一座寺庙,叫莲花禅院。因门前有一巨石似莲花之柄,四面山峰如莲花之瓣而得名。据史载:宋绍兴、嘉兴年间,与莲花禅院先后建有弥陀庵、明秀庵、中岩庵、文惠王庙、追远堂、广教寺、黯淡寺、寝隐堂、钟山堂等十余所寺院,但真正吸引行人进山游玩的是“修禾契洞”。修禾契,也叫春禾契,古代民俗。每年农历三月三,人们成群结队进山,在水边嬉游采兰,以驱除不祥;而文人墨客则在修禾契洞附近聚会吟唱、流觞。无怪乎陈宓对这种游乐形式表示赞赏,并刻进了石崖,作为永久的纪念。可以想象,在久远的宋元时代,这里一度可是香火旺盛,善男信女、文人墨客摩肩接踵,往来于此,热闹非常。

值得一提的是,石佛山公园进口不远处,还有一幅元代摩崖石刻,共五行40多字。由于岩石硬度不够,风化剥蚀严重,且树根在裂缝中膨胀生长,使部分字迹已经无法辨认。经有关专家认真考证,这些字的内容是:“承事朗延平路南平□□达鲁花赤兼劝农事□□□□□路壹百五十□□祈保□□显达。泰定三年四月吉日记。”泰定三年即公元1326年。元朝时期蒙古族人统治中国,汉族人不能担任正官,由蒙古人担任各地行政机关的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蒙古语,有镇压者、制裁者、盖印者之意,翻译成汉语含有监临官、总辖官之意,是一个地方掌握实权的最高长官。元朝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南剑州改名为延平路,剑浦县复名为南平县。别看这幅元代摩崖石刻内容十分简要,主要内容已无法搞清楚,但是,它却保留下具有元朝特色的许多史实。

声明:本文章内容属于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摩崖石刻 所属地区分类:
    相关文章:

    五泄摩崖石刻

    五泄自古为名家至暨必到之地,留下了许多诗文作品。也留下了一些碑刻和摩崖。至今陈洪绶手书“三摩地”石刻门额犹在,徐渭所题“七十二峰深处”碑石仍在五泄禅寺庭园中。唐寅所发布时间:2016-06-26

    和黄金等价的天开图画摩崖石刻

    千百年来,齐云山既是道家的洞天福地,又是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他们寄情于山水,留连于岩泉,情兴所至,泼墨唱和,于是这满山的悬崖峭壁上就留下了千余处刻工精湛的石刻和碑刻。“天发布时间:2015-12-24

    九日山摩崖石刻

     自晋朝以来,九日山便以“溪流演漾、峰峦映发”的迷人景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其山麓的西晋名刹延福寺及供奉通远王李元溥的昭惠庙,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摩崖石刻遍布全山,记录着宋元时期泉州海上贸易的巅峰时刻,更承载着我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通商往来的历史记忆。发布时间:2015-02-17

    武夷山摩崖石刻

    武夷山摩崖石刻目前已发现摩崖石刻400多处。大都是宋、明、清时代的遗墨,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都有,蔚为壮观。其中最大者为刻在玉女峰旁勒马岩上的“镜台”二字,五丈见方,字体工整俊秀,数里之外都能望见。发布时间:2015-02-15

    西望山摩崖石刻

    西望山摩崖石刻,大多因景而题,或于道旁,或于崖壁,或于石峰石柱之上,或于临绝高空的峰顶。有的因年代久远而被冲刷风化,有的因荆棘丛生、杳远难至而不易寻找。现已为文物部门找到而又清晰可辨的、共有17处,均为阴刻。发布时间:201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