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全国范围的手工刻字、石头刻字、摩崖石刻、景区刻字、景石刻字、书法刻字等刻字相关工程,咨询电话: 133 3986 8950

首页 > 石艺文化

神农架月光石《玉印岩》摩崖石刻

时间:2013-04-0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 打印

2700多年前的卞和是一位执著可爱的人。20岁时他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跑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叫人鉴别,说是石头,便以欺君之罪砍断了他的左脚。但他仍痴心不改,等到楚武王上台时再去献玉,武王叫人鉴别后仍说是石头,就

     2700多年前的卞和是一位执著可爱的人。20岁时他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跑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叫人鉴别,说是石头,便以欺君之罪砍断了他的左脚。但他仍痴心不改,等到楚武王上台时再去献玉,武王叫人鉴别后仍说是石头,就又砍断了他的右脚。70岁的卞和就抱着玉璞整日在荆山下恸哭,直至楚文王即位。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要哭,卞和说:“我献宝玉他们说是石头,我忠诚于大王他们说是骗子,所以我悲伤万分。”文王令人把玉璞剖开,果然出现了宝玉,便命名为“和氏璧”。这就是《韩非子·和氏》中和氏璧的故事。在司马迁的故事里,这块和氏璧成为400年强大楚国的镇国之宝。后来它几经流传,到了赵惠王手里,秦昭襄王也惦记着这块宝贝,想玩诈骗,便差人说“愿以十五座城”换和氏璧,最后被机智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留下又一段千古佳话。

  秦王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又到了他的手里。他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成了“皇权天授”的象征,成为历代相传和改朝换代必争的神器。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936年至今,“和氏璧”已失踪了1000多年。它到底是何方宝物?献玉人卞和又是哪里人?在漫漫历史烟云中,这差不多已成了千古之谜。
玉印岩摩崖石刻
玉印岩位于湖北南漳县城西南荆山南麓,距县城108公里,紧靠南(漳)巡(检)公路。
玉印岩又名抱璞岩。
相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此觅得玉璞一块,献于楚厉王,王使玉工辨认,玉工说是石头,厉王以欺君罪断其左足。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
 
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肘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称“和氏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此玉为传国玉玺。民国33年,国民党驻军陆军中将许长林,刻“玉印岩”三个大字于岩顶,并撰文立碑于岩前。
玉印岩系石灰岩溶洞,深1l米,宽19米,高10米,有三级天然台阶。石阶右壁有一尺见方的石穴,传为卞和取玉旧迹。岩洞内两侧原立石碑七座,碑文内容多为卞和献玉之事,现仅存明朝、民国石碑各一座。玉印岩顶树木参天。再上百步,又有一巨大溶洞,可容200余人。洞顶有甘泉。洞下有池,周长25米,池水清澈见底,池上峭壁凌空。池旁建卞和庙,为卞和住宅旧址,今废。岩东为卞和墓。凤凰台风景秀丽,与玉印岩隔河相望。玉印岩峰峦陡峭,松柏葱郁,洞穴幽深,溪水潆洄。唐宋以来,文人至此多有题赋,旧志载历代文人题诗17首。唐代诗人胡曾过抱璞岩吟:“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声急,疑是荆人哭未休。”冯哲夫(曾任辛亥革命湖北军政府内务部长)游玉印岩吟诗一首:“和氏璧何在?空传抱璞岩。犹多怀宝者,怕受玉工谗。”

       1983年工程师郝用威在全国地史报告会上称:“和氏璧即是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在此,非专业人士不易分析判断它的矿物成分,但报告中关于产地的“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的论述却让人困惑。神农架没有叫“南漳”的小地方,这个南漳应该是指湖北省南漳县,但它距阴峪河不小于400公里,在地理上、行政上都无法解释。而且,沮水河发源于保康县,而不是阴峪河。现在看来,阴峪河是和氏璧的产地之说和这里的野人传说一样,云遮雾罩,疑问太多。

声明:本文章内容属于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摩崖石刻 所属地区分类:
    相关文章:

    五泄摩崖石刻

    五泄自古为名家至暨必到之地,留下了许多诗文作品。也留下了一些碑刻和摩崖。至今陈洪绶手书“三摩地”石刻门额犹在,徐渭所题“七十二峰深处”碑石仍在五泄禅寺庭园中。唐寅所发布时间:2016-06-26

    和黄金等价的天开图画摩崖石刻

    千百年来,齐云山既是道家的洞天福地,又是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他们寄情于山水,留连于岩泉,情兴所至,泼墨唱和,于是这满山的悬崖峭壁上就留下了千余处刻工精湛的石刻和碑刻。“天发布时间:2015-12-24

    九日山摩崖石刻

     自晋朝以来,九日山便以“溪流演漾、峰峦映发”的迷人景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其山麓的西晋名刹延福寺及供奉通远王李元溥的昭惠庙,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摩崖石刻遍布全山,记录着宋元时期泉州海上贸易的巅峰时刻,更承载着我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通商往来的历史记忆。发布时间:2015-02-17

    武夷山摩崖石刻

    武夷山摩崖石刻目前已发现摩崖石刻400多处。大都是宋、明、清时代的遗墨,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都有,蔚为壮观。其中最大者为刻在玉女峰旁勒马岩上的“镜台”二字,五丈见方,字体工整俊秀,数里之外都能望见。发布时间:2015-02-15

    西望山摩崖石刻

    西望山摩崖石刻,大多因景而题,或于道旁,或于崖壁,或于石峰石柱之上,或于临绝高空的峰顶。有的因年代久远而被冲刷风化,有的因荆棘丛生、杳远难至而不易寻找。现已为文物部门找到而又清晰可辨的、共有17处,均为阴刻。发布时间:201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