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全国范围的手工刻字、石头刻字、摩崖石刻、景区刻字、景石刻字、书法刻字等刻字相关工程,咨询电话: 133 3986 8950

首页 > 石艺文化

天柱山摩崖石刻

时间:2013-07-3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 打印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了雄奇灵秀的天柱山(在安徽省潜山县境内)。汉武登封南岳,释道斗法山谷,鸿儒教化书院;灵山秀水之间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天柱山又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山。鸿儒情思 高士襟怀依山势地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了雄奇灵秀的天柱山(在安徽省潜山县境内)。汉武登封南岳,释道斗法山谷,鸿儒教化书院;灵山秀水之间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天柱山又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山。
  鸿儒情思 高士襟怀
  依山势地形,天柱山摩崖石刻约略可划分为山谷流泉、马祖、虎头岩、主峰四大区域,题刻的时代绵延千余年,形式多姿多彩,内容各有千秋。其中“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流泉上游的巨石上,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名宦李翱一行5人,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名相李德修一行13人的纪游题刻当为最早的题刻。有学者说:“吕渭周格同游”题刻应为天柱摩崖之首刻,理由是吕渭曾任舒州刺史(公元786年)前后,但仔细观之,这帧石刻未留年款,且幅面窄小,是否为后来同名之人纪游所刻,姑且存疑。1995年,台湾书法家东至人氏谢宗安手书杜子美《秋兴八首》刻于谷口下游西林桥畔,发愿“佥欲开发天柱,重扬我皖胜迹”。此刻幅高3米、宽12米、字径20厘米,书道遒劲古拙,是天柱山幅面最大的题刻,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幅阳刻。
  山谷流泉的宋代题刻多达100余幅,王安石、黄庭坚、舒雅、留正、赵希衮等名宦先后为官舒州,公务之暇,徜徉于山水之间,吟咏唱和,勒石题辞,留下了不少名句佳作、不朽诗篇。
  题刻中的“水无心而婉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宋·王安石),“水流碧兮如玉,山交翠兮若围,临石崖以兀坐,卧云榻而迟归”(明·张应治),道出了山谷流泉的意境与妙处所在。“石牛洞里诗无数,尽在烟云缥缈”(元·吴)“已已一时陈迹,悠悠万古清风”(宋·赵希衮)则充溢着淡淡的情思与感叹。“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宋·留正);“却笑十年萦祖绶,何如一夕卧烟霞”(佚名)深邃的哲理力透崖背。“岩岩之石,品以立也,涓涓之泉,学不息也”(民国郝伯谦),借物言志,情景交融,堪为莘莘学子之警世钟。
  沿汉武祭岳、白鹤道宫遗址逶迤前行,花香阵阵,鸟语声声,柴扉半启,粉墙隐隐,此地属野寨乡林庄村,山名虎头崖或白云崖。
王安石题字摩崖石刻
  虎头崖题刻约有20处,刊于巨石危崖之间,以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李公择题名纪游刻为最早。李公择又名李常,是黄庭坚舅父,时年在舒州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次第有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刘谊纪游题刻数方。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潜山知县罗文博刊于仙桃石、船形石的擘窠楷书“中天峻拔”、“元气磅礴”,雄浑遒劲,洒脱雅致,堪称书法之精品。郧阳知府邑人徐桂的“云居”约略透露出白云崖的底蕴所在。清乾隆年间张期愈率子必禄、必刚、必受所题的“超然物表”谨抒了一缕鸿儒情思,高士襟怀。
  五体俱全 美不胜收

  白云崖下有白云庵,白云庵旁有白云洞,白云洞前有一浑圆巨石,巨石中开凿一2米见方的石龛。扪摸龛壁,凿痕点点。
  明嘉靖年间御史大夫李元阳游历此地时疑窦丛生,赋龛名曰“铁笛”,作五言律诗一首刻于龛内:“兹龛何代凿,灵壑含幽光,讵意空岩里,仙人有盖藏…………”
  马祖洞,传说是马祖驻足习静处。唐代高僧马祖道一云游四方,偕弟子怀海行脚天柱,住洞习静,后嗣在此结庵布道,礼佛参禅。马祖洞旁分布明代至民国的题刻约20幅,“嘉平馆”、“义山流芳万古”、“干龙飞布”、“极乐大地”字幅均在3米上下,楷体阴刻,字口深峻,笔势沉雄。过马祖洞拾级而上,“混元霹雳”,“南天一柱”倏忽跃入眼帘。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四品都统李云麟率部围剿太平天国义军,途经潜山。此公嗜性风古,胆气不凡,游历天柱时,题刻两幅,一为“混元霹雳”,一为“孤立擎霄”(“孤立擎霄”,刻于天柱绝顶,并作有《天柱刊崖记》一篇,文采颇佳)。“混元霹雳”题刻在一半圆形巨石上,巨石直径10余米,中有一天然裂隙,传说天地初开时,“天下第一疾雷”劈开此石,混元霹雳取此意而作。“南天一柱”幅宽约5米、字体方圆规整,不乏豪迈倜傥之气。此刻为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国民党原二十七集团军司令杨森“督师(抗战)来此感题”。
  “群峰奔来一峰起,千丈芙蓉碧霄里。”刊于主峰区危崖绝壁上的“万岳归宗”(民国·范苑声)、“一柱擎天”(民国·李品仙)、“顶天立地”(民国·张义纯)勾勒着前天柱群峰的雄奇瑰丽,刻于天柱绝顶最近又填描一新的“孤立擎霄”、“中天一柱”(民国·张淦)将天柱的神韵挥洒向茫茫天际。
  “白云横而不渡,高鸟倦而犹飞”。天柱景区方圆百里,存留题刻400余方,自唐至今绵延1200余年,题刻真草隶行篆五体俱全,诗词歌赋、题款纪事文体皆备。内容或寄情山水、或咏物言志,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书道或雄奇奔放或飘逸秀润,美不胜收。
宋代隶书题刻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03日 第十五版)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镇风景村境内,现存唐(公元618年-907年)至民国(公元1912年-1949年)历代石刻400余方,以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石刻最多。
  石刻密布崖壁盘石及溪谷河床。题刻作者达数百余人,可查考者不下百人,唐代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明朝胡缵宗,清代张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题字崖谷。题刻内容广涉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书体有真、草、隶、行、篆。
天柱山摩崖石刻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形成了一座天然的艺术博物馆和史料档案馆,为研究历史人物活动、文学书法艺术、自然和社会科学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于潜山县城西北18里的野寨乡境内。野寨,汉代名谷口,是天柱山的门户。后名野人寨。相传有野人居此。南宋末年时为义兵刘源抗元的山寨。山谷流泉,指的是位于谷寺西侧凤凰麓的一条山溪。它发源于及第庵的左山,曲折潜流六七里至凤凰山下。这里石壁陡峭,松萝丛覆,泉流其间,宛转激回,终年不绝。上游因水声潺潺,名曰潺潺溪。中段因有巨石横于溪间,状似卧牛饮水,人称石牛溪。下游名称山谷流泉,自北而南迳入潜河,在中下游长达1公里的山溪两岸摩崖与溪间巨石上,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游客游览山溪景物时刊刻的众多文字题刻,书法纷呈,内容丰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经文物普查发现,此地虽迭经自然风化和人为的损坏,目前仍尚有314处石刻清晰可见,是安徽省现存最集中、保存也最为完好的摩岩石刻之一。
  山谷流泉中的3处年代最早的石刻都是唐代的,它们均分布在石牛古洞东壁悬崖上。其中2处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哲学家李翱任舒州刺史时游览山谷的题名。李翱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贞元进士,授校书郎,后任国事博士。元和十五年以后任庐州刺史、舒州刺史,长庆二年(822年)壬寅游石牛古洞。所刻题名为“翱炅磷盘求壬寅年下元日习之书”、“挎储弘运上卿盘长庆二年十月廿六日馀奉处交口”,均为真书,或横排,或竖书直排。还有一处唐代13人题名石刻,系舒州刺史李德修于宝历二年(826年)所刻。此刻楷书15行,上下竖书成行,字径7厘米,书法遒劲浑厚。据《唐书》载:李德修于宝历时出任舒州,后任尚书,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山谷流泉有两宋题刻100多处,内容也极为丰富。这里不仅有安徽现存北宋最早的一块端拱二年(989年)赵孚、舒雅、黄梦锡题名;还有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诗刻,书法家黄庭坚的题名,李师中的记事题刻,南宋张同之的诗刻等等。有宋一代,慕名到山谷流泉来观揽胜的游客一直络绎不绝,形成空前的刻石纪游之风。
宋-清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北宋皇?三年(1051年),时任舒州通判的王安石与弟王安国游览山谷,坐石听泉,写诗以咏其胜。现存题名刻石文字为“皇?三年九月十六日自泉州之太湖过寺宿,与道人文铣、弟安国拥火游见李翱习之书,坐石听泉久之,复游,刻习之书后,临川王安石。”所赋六言诗为:“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这位被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在掀起神宗变法大潮之前,居然有闲情逸志,于此宁静听泉。这上物证的发现,当有助于人们研究他的思想变化的历程。北宋无丰三年(1080年),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也曾至山谷揽胜。他在游览了山谷寺、石牛洞之后,一连写了《青牛篇》、《书石牛溪大石上》、《题灵龟泉石上》、《题山谷大石》等诗文。他酷爱此地山水,因此自称山谷道人。以曾坐在山溪石牛上,让大画家李公麟为之画像。在石牛洞东侧悬崖顶端,尚存一处由黄庭坚手书的楷书题名:“李参、李秉夷、秉文、吴择宾、丘揖观余书青牛篇,黄庭坚庚中小寒”,书法工整稳健,笔锋坚劲,波磔分明,是传世稀少的黄氏真迹,弥中珍贵。
摩崖石刻
  在唐代李德修的题名下方,有一处记得于北宋熙宁四年(1701年)的“李师中纪事石刻”。此刻作者李师中,为李德修的八世孙。似此祖、孙相距数百年同游一地,同刻一块岩石的石刻极为罕见。“师中十一世祖御史大夫讳栖筠,生丞相讳吉雨。丞相生尚书讳德修。丞相讳德裕,尚书实师中八世祖也。历舒、湘、楚三州刺史,题名在此岩谷。师中不肖,忝备侍从。坐沮边议,左迁来守兹土。永惟世业,未坠于地。后世子孙,尚有来者。敢废篆刻,式昭前人。熙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孙尚书右司郎中师中记,弟纯中从。”这篇文字经与《宋史·李师中传》对照,所述家世、祖先完全吻合,是研究李氏家谱与有关历史人物的珍贵史料。
摩崖石刻
  元代以后,众多游客蜂拥山谷,也留下大量的文字石刻。除了式照唐宋时的题名、题诗以外,在石刻文字的内容方面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出现了大量的用简短词语赞叹山、洞、泉、石景色的特点。同时,石刻文字的体积增大,字径往往有一、二尺之多,这都是过去所少见的。明代诗人、安庆知府胡缵宗在石牛上大书“石牛”2字,并刊刻了《山谷寺》诗:“摩诗坐山谷,谷水身边流,篆密龙蛇动,潭空牛女游”,此诗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石牛临涧的景色,令人涌不绝口。胡缵宗还有“山谷”大字题刻,字径2尺。其它像嘉靖时御史大夫李元阳、成化时书法家袁庆祥等人的题名以及大量的“涪涪山谷”、“流云上流”、“天下奇观”、“水光天色”、“龙门”、“独醒处”、“安庆名山”、“幽思”等,都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与欣赏价值。从书法的角度看,这里的石刻包括有隶书、楷书、草书、篆书、行书等多种,每种书体中又富于变化,各具特色,基本上代表了唐代以来我国书法艺术发展演变的风貌,是一处珍贵的书法艺术宝库。
浏览查看视频介绍:安庆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声明:本文章内容属于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摩崖石刻 所属地区分类:
    相关文章:

    五泄摩崖石刻

    五泄自古为名家至暨必到之地,留下了许多诗文作品。也留下了一些碑刻和摩崖。至今陈洪绶手书“三摩地”石刻门额犹在,徐渭所题“七十二峰深处”碑石仍在五泄禅寺庭园中。唐寅所发布时间:2016-06-26

    和黄金等价的天开图画摩崖石刻

    千百年来,齐云山既是道家的洞天福地,又是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他们寄情于山水,留连于岩泉,情兴所至,泼墨唱和,于是这满山的悬崖峭壁上就留下了千余处刻工精湛的石刻和碑刻。“天发布时间:2015-12-24

    九日山摩崖石刻

     自晋朝以来,九日山便以“溪流演漾、峰峦映发”的迷人景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其山麓的西晋名刹延福寺及供奉通远王李元溥的昭惠庙,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摩崖石刻遍布全山,记录着宋元时期泉州海上贸易的巅峰时刻,更承载着我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通商往来的历史记忆。发布时间:2015-02-17

    武夷山摩崖石刻

    武夷山摩崖石刻目前已发现摩崖石刻400多处。大都是宋、明、清时代的遗墨,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都有,蔚为壮观。其中最大者为刻在玉女峰旁勒马岩上的“镜台”二字,五丈见方,字体工整俊秀,数里之外都能望见。发布时间:2015-02-15

    西望山摩崖石刻

    西望山摩崖石刻,大多因景而题,或于道旁,或于崖壁,或于石峰石柱之上,或于临绝高空的峰顶。有的因年代久远而被冲刷风化,有的因荆棘丛生、杳远难至而不易寻找。现已为文物部门找到而又清晰可辨的、共有17处,均为阴刻。发布时间:201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