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全国范围的手工刻字、石头刻字、摩崖石刻、景区刻字、景石刻字、书法刻字等刻字相关工程,咨询电话: 133 3986 8950

首页 > 石艺文化

阳春摩崖石刻

时间:2013-11-10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 打印

阳春市的摩崖石刻,在宋朝就已经出现,除元朝尚未发现外,明、清两代和民国期间,每个时期都有。为进一步了解当地摩岩石刻的历史渊源,着力推广摩岩石刻的旅游文化遗产,日前,我们搜集了有关资料,在当地专程考证了这失落的

阳春市的摩崖石刻,在宋朝就已经出现,除元朝尚未发现外,明、清两代和民国期间,每个时期都有。为进一步了解当地摩岩石刻的历史渊源,着力推广摩岩石刻的旅游文化遗产,日前,我们搜集了有关资料,在当地专程考证了这失落的文明:摩岩石刻文化。
  阳春市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小摩崖石刻有77处,碑碣17方,多数集中在历史文化名镇春湾。如最有代表意义的摩崖石刻群,是在春湾铜石岩、春湾中山公园慈云岩和春城崆峒岩的山体上和洞穴中。几十处的摩崖石刻,均采用阴文,笔画遒劲,章法自然,有诗有记。这些石刻文字笔力深浅、笔划大小、笔锋钝锐的把握各有千秋,处处绝壁生辉。其中不少是历代名人的题刻,内容丰实,岩刻书法俊逸,古朴拙厚,方圆兼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从中亦可以让我们看出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意义深远。
  铜石岩又名通真岩,坐落在春湾镇前进村委会大铜石自然村背后的石山洞穴中,现正门入口已经围上铁拦,保护着洞内岩刻和崖画。我们说明来意,经多方请求,才得以开锁进入观望。
  据史料考证,铜石岩的名称是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至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间出现,属铜陵县之石山而得出名,后宋真宗赵恒将其赐名为通真岩。
  隋大业年间,在岩前就建有德慧禅寺,有憎梵修。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冼氏后人冼侈及伍氏后人伍意芝共捐献田地,东至山岗,西至江水,北至石室岩洞池塘,南至石山田圳,全由德慧禅寺管业。五代梁韩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寺僧在岩壁刻石为记,从此有较高文物价值的摩崖石刻在岩内不断出现。

宋代以下的作品,通真岩岩画描绘达摩“只履西归”。
达摩摩崖石刻

“仙踪” 此刻在通真岩刘三姐歌台右侧辟,刻面向南。辛未三月廿九日,南海孔昭度书 (公元1931年)。

“仙踪”摩崖石刻
“茂时育物”此刻在春湾中山公园慈云岩门外石山左侧岩石上,刻面向北,落款年号残缺,无法辩认。
“茂时育物”摩崖石刻

“安乐窝也” 此刻在通真岩岩洞内层崖壁,刻面向东。石刻高30厘米,宽90厘米,阴刻。民国甲子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
“安乐窝也” 摩崖石刻
“歌台暖响” 在通真岩内, 光绪乙酉即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
“歌台暖响”摩崖石刻
“鸢飞鱼跃”,此刻在慈云岩洞后崖壁上,刻面向西,光绪丙子即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
“鸢飞鱼跃”摩崖石刻
“面硬心硬”此刻在慈云岩洞内后崖壁上,刻面向西,光绪癸卯二十九年即公元1903年。
“面硬心硬”摩崖石刻
“无欲则刚” 此刻在通真岩刘三姐歌台右侧辟上,刻面向南。石刻高60厘米,宽25厘米。四字真书隶体,阴刻。
“无欲则刚”摩崖石刻
“缥缈仙山”此刻在通真岩内后顶层崖避,刻面向东。宣统元年即公元1909年。
“缥缈仙山”摩崖石刻
黄玉年题铭,此刻在慈云岩背后崖辟上,光绪十年即公元1904年。
黄玉年题铭石刻内容
此刻题在崆峒岩岩洞二层入口处狮子石岩壁上,刻面向东。石刻高100厘米,宽40厘米,直书行草,阴刻。
狮子岩摩崖石刻
此碑刻镶嵌在崆峒岩三宝殿大厅右侧碑廊中,碑面向北。碑高140厘米,宽90厘米。碑文直写行书,阴刻。
碑文石刻
“生云”此刻在慈云岩洞后崖壁上,左款下刻篆章二方。光绪乙亥即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
“生云”摩崖石刻
“刘仙三姐歌台” 此刻在于岩寺门前刘三姐歌台顶部崖壁,石刻高20厘米,宽80厘米,正文六字,横书楷体,左右落款直书,字迹难辫。
“刘仙三姐歌台” 摩崖石刻
在刘三姐歌台观通真岩正门。
刘三姐歌台观通真岩正门
慈云岩洞背后的残亭石柱。
残亭石柱
崆峒岩内阳春石刻之最,“福”和“寿”。
内阳春石刻之最“福”和“寿”。
兹云岩洞后摩崖石刻群。
摩崖石刻群
“崆峒岩”此刻在崆峒岩洞后厅顶崖壁上,刻面向西,石刻高180厘米,宽140厘米。阴刻真书楷体6行。万历丁丑即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
“崆峒岩”摩崖石刻
崆峒岩正门入口。
崆峒岩正门
达摩“只履西归”岩画在“歌台暖响”之上。
歌台暖响摩崖石刻
春湾镇前进村委会大铜石自然村背后的通真岩,是刘三姐传歌和升仙的地方。
通真岩


  相传唐景隆年间,广西贵县刘三姐与祖父自广西传歌至此而得道升仙。岩内至今仍有当年传歌台和刘三姐祖父的陵墓。现观岩壁上仍保存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广东转运使祖无择题名、广东转运副使许彦先题诗及明清文人的摩岩石刻20多题。
  1992年,阳春县政协文史组在通真岩查勘摩崖石刻时,在清除隐于五色梅刺丛中发现《拾田记》(公元912年)石刻文字。经翻阅文献发现记载于清《肇庆志》,是为阳春境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通真岩摩崖石刻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真岩现存较为著名的石刻有:《拾田记》、“通真岩”、“歌台暖响”、“无欲则刚”、“缥缈仙山”、“安乐窝也”、“仙踪”、“刘仙三姐歌台”、《童石岩一律》、《许彦先题诗》等。
  “歌台暖响”光绪乙酉仲春月刊,益州傅从绳题。此刻位于通真岩刘三姐歌台侧岩壁,刻面向南。石刻高35厘米,宽95厘米,阴刻。“歌台暖响”四字横书楷体,字大16X18厘米,两旁落款直书楷体,字大4厘米见方。光绪乙酉即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
  “仙踪”此刻在于刘三姐歌台右侧辟,刻面向南。辛未三月廿九日,南海孔昭度书 (公元1931年)。
  “安乐窝也”此刻在岩洞内层崖壁,刻面向东。石刻高30厘米,宽90厘米,阴刻。民国甲子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
  “无欲则刚”此刻在于刘三姐歌台右侧辟上,刻面向南。石刻高60厘米,宽25厘米。四字真书隶体,阴刻。
  “刘仙三姐歌台”此刻在于岩寺门前刘三姐歌台顶部崖壁,石刻高20厘米,宽80厘米,正文六字,横书楷体,左右落款直书,字迹难辫。
  在春湾中山公园慈云岩门外石山左侧岩石上的岩刻“茂时育物”绝壁生辉,但落款年号残缺,无法辩认。
  在春城崆峒岩岩洞后厅顶崖壁上的“崆峒岩”石刻,石刻高180厘米,宽140厘米,刻面向西。阴刻真书楷体6行。万历丁丑即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
  2006年,在春湾通真岩发现摩崖岩画一幅,岩画线条严谨、秀劲流畅,经省级有关专家考证,属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像,为宋代以下的作品,这十分罕见的古代摩崖岩画达摩像的发现,隆动一时,吸引了众多著名学者前来考证。
  岩画描绘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达摩祖师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东顾,人物与石壁背景融为一体,画像具现梵相,状若罗汉,额头高广,双目炯然,大耳环,身披僧服,锡杖倚肩,上端长长的飘带系着一只鞋,禅意盎然,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这次我们在春湾通真岩、慈云岩和在春城崆峒岩考证摩崖石刻文化时,深深体会到,这些摩崖石刻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而且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其书法之精美,具有十分珍贵的书法和艺术价值,更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
  阳春的摩崖石刻、崖画和石碑虽年代久远,遭受风雨侵蚀,但大多字迹仍清晰可认,而且携文内容丰富,书法艺术精湛,有楷书、篆书、隶书、草书和行书,字形大者盈尺,小者方寸,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研究阳春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它们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较高的旅游观光价值。

声明:本文章内容属于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摩崖石刻 阳春摩崖石刻 所属地区分类:
    相关文章:

    五泄摩崖石刻

    五泄自古为名家至暨必到之地,留下了许多诗文作品。也留下了一些碑刻和摩崖。至今陈洪绶手书“三摩地”石刻门额犹在,徐渭所题“七十二峰深处”碑石仍在五泄禅寺庭园中。唐寅所发布时间:2016-06-26

    和黄金等价的天开图画摩崖石刻

    千百年来,齐云山既是道家的洞天福地,又是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他们寄情于山水,留连于岩泉,情兴所至,泼墨唱和,于是这满山的悬崖峭壁上就留下了千余处刻工精湛的石刻和碑刻。“天发布时间:2015-12-24

    九日山摩崖石刻

     自晋朝以来,九日山便以“溪流演漾、峰峦映发”的迷人景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其山麓的西晋名刹延福寺及供奉通远王李元溥的昭惠庙,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摩崖石刻遍布全山,记录着宋元时期泉州海上贸易的巅峰时刻,更承载着我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通商往来的历史记忆。发布时间:2015-02-17

    武夷山摩崖石刻

    武夷山摩崖石刻目前已发现摩崖石刻400多处。大都是宋、明、清时代的遗墨,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都有,蔚为壮观。其中最大者为刻在玉女峰旁勒马岩上的“镜台”二字,五丈见方,字体工整俊秀,数里之外都能望见。发布时间:2015-02-15

    西望山摩崖石刻

    西望山摩崖石刻,大多因景而题,或于道旁,或于崖壁,或于石峰石柱之上,或于临绝高空的峰顶。有的因年代久远而被冲刷风化,有的因荆棘丛生、杳远难至而不易寻找。现已为文物部门找到而又清晰可辨的、共有17处,均为阴刻。发布时间:201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