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全国范围的手工刻字、石头刻字、摩崖石刻、景区刻字、景石刻字、书法刻字等刻字相关工程,咨询电话: 133 3986 8950

首页 > 石艺文化

刻字艺术之美

时间:2013-03-2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 打印

刻字艺术美的境界,在于妙造自然,以自然为师。唐代书法家李阳冰说:"书以自然为师,而备万物之情状。"唐著名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论》中指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明代书法家董其

      刻字艺术美的境界,在于妙造自然,以自然为师。唐代书法家李阳冰说:“书以自然为师,而备万物之情状。”唐著名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论》中指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在《画旨》中也说:“出于自然而后神。”刻字艺术自然率真之美,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应有的自然纯朴的心态;和娴熟的用刀技巧,自然所致的艺术形·态。就具体而言,在创作中,体现在笔意和刀意上,在作品里表现在色、形、质上。尽管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各异,但整个创作活动应具有“自然去雕饰”的率真之美。一些寺庙的匾额,镌刻后加以粉饰,并用重色涂抹,使其浑圆光滑,棱角尽失,笔意刀意全无,画蛇添足的作法,使作品变得低俗了。明代书法家王肯堂在《�罔斋笔麈》中说;“刻石手唐人为最。今世所传宋拓本,神采飞动,恍如真迹,如《云麾将笔》、《九成宫》、《圣教序》之类,皆唐人刻也。其转折波磔处,俱棱角分明,故锋颖虽露,而古人运笔意象,隐然在目。后世摹勒者,亦忘意藏锋,故成无骨之身,无干之树…………。”王氏提出刻字以表现“运笔意象,隐然在目”为上的标准。但是如果书法家能自书自刻,作品便能充分表现出书法的运笔意象,达到自然率真之境界。据《石刻考工录》记:“相传曹魏时大书法家钟繇,每有得意的作品,就亲自刊刻。”这种传闻虽无可信性,它却反映了人们对刻和写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要求写刻高度统一,如出一手。善书法者刻字,也有个掌握用刀技巧的问题。技巧是实现艺术美的必然条件,也是影响艺术自然美的重要因素。无刻字技巧的书家,不能圆满地实现自己艺术审美的发现和审美的构思。苏东坡说:“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刻字技巧是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熟练而自如地完成艺术构思所既定目标的能力或本领,是创作者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具有高超的技巧就是高度的创作自由,作品才能巧夺天工、妙化自然。技巧来自创作实践,“熟能生巧”,有条件的书法家,努力去获得刻字的实践经验,技巧是不难掌握的。如清代邓渭刻字,融书法与刻技为一体,在一二十厘米的竹筒上雕刻几百个楷书字,点画皆妙,为时人所重。当今许多书法家打破了历史的偏见,自书自刻的作者多于古代。自书自刻的创作实践,克服了书与刻脱节,使字法、刀法、色泽的利用,材料的工艺处理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书法家的艺术构思,能充分在作品中体现。
      艺术家追求自然率真是一种美,大自然的残缺,也存在自然率真之美。历代碑碣刻石,经过长期的风化雨蚀,宇口出现了自然残蚀,碑面斑驳,“石花”残蚀部分书法线条。这种残破如果不伤其主要部分,不破坏字体的主要形质,仅是一定程度内的残缺,则使碑碣有一种特殊的欣赏效果,它使书法的神采、情态、韵律、虚实、疏密、轻重、粗细、厚薄、方圆发生了富于情趣的变化。残缺使得明确清晰、光洁直露的书法线条变得有些含混,似断若连,若隐若现。那种美丽、细巧、工致、圆转流动的点画,显得含蓄、苍古、朴拙自然,“残”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感染力。它引起欣赏者的美感,有以下两个因素:
摩崖石刻
      一是具有自然率真之美。刻字对书法的“再创造”,由原作意象变成立体的实象。在镌刻中,点画常常有峻利圭角、斧凿之痕,但经较长时间的自然驳蚀,雕琢的刻石平面,逐渐变成了类似自然之石的肌理,人工雕饰之形遗去,自然清真,犷率深远的意境即出。如果有人将碑拓的残缺部分,用墨勾填,书法的神采即失,这是不可取的做法。由此也证实了残缺的存在意义。古代一些碑碣刻石别具天然之妙,其中包含了残缺的因素。大自然的加工,增添了斑斓的石花,强化了书法线条的变化,使人感到点画中有“屋漏痕”,“显得含蓄、蕴藉,避免露筋突骨的流弊,而臻于刚柔相济的境界”。恰到好处的自然残蚀,显示丁物质本来的素朴之美,给人以任情、率真的审美情感。
      其二具有含蓄之意境。一定程度的残蚀,使精雕细刻的点画增加模糊感,眉目朦胧,线条也就活了起来。这种自然残缺的模糊性,不会影响欣赏情趣,适当残缺造成了含混的悬念,线条富于变化,进一步调动欣赏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并甘心情愿地接受残剥部分深沉地品味残缺的可贵之处。欣赏者在若隐若现、扑朔迷离中玩味、联想,有意无意地补充和再创造新的线条形象。老子所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妙在含蓄无垠,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刻字中有残缺,残蚀中存在美的意趣。如西汉《五凤刻石》《天凤刻石》是在毛地石面上刻字,表现出粗犷古拙的意趣。历代刻石中,人们在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了残蚀美,如在刻字材料上,采用粗糙与精细、毛地与光地的加工工艺;在用刀时,施用沙底阴刻,或沙地阳刻法,使作品
产生了粗与细、强与弱的强烈对比。但是,不是所有的残缺都具有美,有的严重残缺又破坏了书法线条的审美效果。清代书法家郑燮在题跋《唐怀仁集正羲之书圣教序》说:“新碑不如旧碑,取其退火气,然三四百年后,过于剥落,亦无取焉。”这是板桥深研刻石残缺度的精论。故残缺只存在于一定残缺“度”的范围内,残缺出于自然天成,不在有意为之。正确认识残蚀美,把握残缺度,在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声明:本文章内容属于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刻字 刻字艺术 刻石 所属地区分类:
    相关文章:

    泰山摩崖刻石《虫二》

    泰山摩崖刻石有“虫二”两个字,这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山东省济南名士刘廷桂题镌的。 “虫二”,是泰山刻石中为数不多的字谜之一,它是繁体字“風”和“月”的字芯。即繁体字的“风”字,去掉里边的一撇和外面的边儿,就剩个“虫”字;“月”字去掉四周的边儿就剩下个“二”字。寓意为“风月无”,所表现出的真正内涵,是说泰山风光的幽静秀美和雄浑深远,这样的书法构思可谓精深独特,别出心裁。发布时间:2014-10-31

    汉大阳檀道界摩崖刻石

    芮城县文物局在该县公路段老职工家中发现了一块刻有 “汉 大阳檀道界 君位至三公”的汉代摩崖石刻。据专家考证,大阳是平陆县在汉代的称谓,该汉代摩崖石刻的发现填补了“山右无汉碑”,即山西境内汉代碑刻稀少这一空缺。发布时间:2014-10-15

    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真迹拓本

    杨守敬(清)提要:又称《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俗称《大开通》或《开道碑》。据铭文记载,东汉水平六年(63),汉中太守鹿君奉诏受广汉蜀郡巴郡刑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动工开通斜栈道。至永平九年四月落成,这项巨大的工程历时三年之久。另据史籍记载和学者考订,该栈道上著名的古石门隧道,就是由君主持在这段时间首次开通的。《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因年久为苔藓所封,故人莫知之。发布时间:2013-10-01

    刻字理论

    当代刻字艺术要以构筑中国刻字艺术体系为旨归,使中国刻字既有着传统刻字深厚的人文积淀,又有着当代刻字对传统的继承发扬和拓展,还有现代刻字的探索与实验,使中国刻字闪耀着鲜活生动的民族性格和时代精神。 中发布时间:2013-09-12

    古代碑文墓志隶书刻字精品赏析

    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此时,人文蔚起,书学称盛,立碑之风大兴,传世汉隶碑刻精品甚多。经过魏晋南北朝,在隶变楷的文字发展过程中,隶书的形状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汉隶、魏隶、晋隶、唐隶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在石刻上跳动着不同的韵律。发布时间:201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