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全国范围的手工刻字、石头刻字、摩崖石刻、景区刻字、景石刻字、书法刻字等刻字相关工程,咨询电话: 133 3986 8950

首页 > 石艺文化

泰山石刻《高山流水》

时间:2025-07-08 浏览次数: 打印

高山流水亭石壁记是泰山文化的重要遗存,高山流水亭,于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兵部侍郎万恭主持修建。1572年,兵部左侍郎万恭(1515—1591)在朝向石经的岩坪旁边修建了一座亭子(高山流水亭)。他撰写长文以志此事,济南府通判王之纲和泰安知州李逢昉这两位地方官员把此文刻在此亭背后的立壁之上,后称为“高山流水亭石壁记”石刻。

高山流水亭石壁记是泰山文化的重要遗存,其背后融合了自然景观、历史典故与建筑艺术的多重内涵。

高山流水亭介绍

于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兵部侍郎万恭主持修建。万恭因督理河工登临泰山,被经石峪的山水奇观所感,遂依石壁建造此亭,并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的典故命名,以表达对知音境界的追慕。
高山流水亭,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方向,去经石峪的途中。亭子原建于"高山流水亭石壁记"旁,后因保护需要迁移至现址。其全石结构历经四百余年风雨,仍保留明代建筑的古朴风貌。 亭子整体为石质结构,通高3.3米,宽约2米,呈正方形,亭内横梁刻有"高山流水亭"匾额,外梁题"源头活水"。
石亭全部为石质,通高3.3米,宽两米,为正方形,周边四根石柱,下有四根踢脚石,上面石横梁、插板、脊石横梁各四根,亭顶坡面极平缓,顶部有一四方形石脊。亭内横梁上方刻有“高山流水亭”之字。亭外横梁上方写有“源头活水”,正面右柱上书有“天门倒泻一帘雨”,左为“梵石灵呵千载文”之字。意思是说,下雨时,雨水犹如天门上倒下的水帘,水帘漫过“经石”时,似乎在大声吟咏石上的千年佛经。“高山流水亭”上方有巨幅石刻《高山流水亭记》,详细记载了“经石峪”水帘的生动和该亭建立的经过。“高山流水亭”建立之后,当时有人在此观景,并形容之:“瀑流千派,飞喷字画,上构石亭一,宽容数人,危壁在后,雪浪在前,每风鸣雨响,万籁俱怒。”明代山东巡抚李戴有诗专门描写该亭:“壁立石屏向日明,小亭危坐午风清,弹琴人去知何日,尚有高山流水亭。”
现在,如游人遇雨,在亭内看到的情景,与当年描述的仍一模一样的。
高山流水亭
高山流水亭
高山流水亭,这座石亭坐落于斗母宫之北,经石峪石刻以西约七八十米之处,其额上题有“高山流水之亭”的几字,因而得名。高山流水亭建于明代,其名称和设计源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已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地标。这座历史悠久的亭子,自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建立以来,已历经447年的风霜。更为传奇的是,它曾是俞伯牙抚琴之处,见证了“高山流水遇知音”那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高山流水亭,以其全石构造展现出了敦实稳固的北方建筑特色。亭内横梁上,镌刻着“高山流水之亭”几字,这些字迹源自1594年的历史。而亭外横梁上方的“源头活水”四字,则源于宋代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山流水亭具有典型的北方石构建筑特色,经过多个朝代的修缮,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
1572年,兵部左侍郎万恭(1515—1591)在朝向石经的岩坪旁边修建了一座亭子(高山流水亭)。他撰写长文以志此事,济南府通判王之纲和泰安知州李逢昉这两位地方官员把此文刻在此亭背后的立壁之上,后称为“高山流水亭石壁记”石刻。
泰山《高山流水》石刻
高山流水亭石壁记

万恭题高山流水亭石壁记全文如下:

高山流水
两溪山人书
高山流水亭石壁记

赐进士第、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奉敕总理河道、提督军务、前大理寺左右少卿、南京鸿膻寺卿、太仆光禄少卿、吏部考功 司郎中、南昌万恭撰。

余既表泰山之巅,掠泰麓而南下,则憩晒经之石。石广可数亩,遍刻梵经,皆八分书,大如斗,不知何代所为。近有好奇者,则刻《大学》圣经于上端以胜之。余乃大书“暴经石”,字皆博可六七尺,刻深三寸,垂不磨,以助其胜。北耸石岩,石若斩截而成,涧泉漫石而下以悬于空,岩若垂万珠焉。余辄大书“水帘”,字深刻之,水淅淅淅字上,字隐隐匿水中,斯泰山之至奇观也。已乃穿涧水而西,得石壁,高约十五尺,广约四十尺,夷出天成,下拥 石基。余东向而立,则水帘之泉冷冷出其左,而桃柳数十株蔚蔚绕其右。余遂依石壁为之亭。亭悉以石,石柱四,直入石基,其深尺有咫;上覆以石板,令永久。登泰山者,得憩息万祀焉。
余嗜鼓琴,辄顾从者曰:“夫是倚泰麓之壁也,斯不亦高山乎!夫是临水帘之泉也,斯不亦流水乎!为子援琴而鼓之,邀泰山之神,聆广陵之散。若将巍巍乎,志在高山也!又洋洋乎,志在流水也!是谓神品,亦谓神解。”从者悦,遂命之曰“高山流水之亭”。
明隆庆六年壬申冬,工部郎中金学曾,主事张克文、黄猷吉、张登云,副使刘庠,参议蔡应阳、余立,佥事郭良、栗在庭。济南府通判王之纲,泰安知州李逢暘刻石。

高山流水亭石壁记简介

此石刻于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铭文刻在经石峪西侧崖壁上。崖壁高5米,宽8.7米,稍加磨砻。高山流水”四个大字,每个字的直径约1米,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铭文共32行,满行15字,凡刻450字,每个字直径12厘米,字迹清晰正书,刻辞雅丽,意境契合,书法浑厚古朴,与经字相映成趣,为明刻中之佳作,刻辞旁原有“高山流水亭”一座,为保护经字,1965年将亭址改为河道,遂移亭于原址西南约50米处。铭文保存尚好,无一残缺。

“高山流水亭石壁记”的巨石,被巧妙地劈成两块,右侧一块主要承载着石壁记的题刻,而左侧另一块则刻有“试剑石”三个大字,彰显其独特之名。试剑石承载了光武帝与青萍剑的传奇故事,增添了泰山的文化魅力。据传,此巨石又被称为仙峡石,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传说。

最右侧位置刻有崔应麒草书的七言律诗《题晒经石水帘》,刻于万历十九年。
《题晒经石水帘》
《题晒经石水帘》↑

崔应麒《题晒经石水帘》

晒经石上水帘泉,

谁挽银河落半天。

新月控钩朝挂玉,

长风吹浪暮疑烟。

梵音溅沫乾还湿,

曲涧流云断复连。

选胜具觞恣幽赏,

题诗愧乏笔如椽。
意译:
晒经石上水帘一般流淌着甘泉,
是谁人手挽银河停留在了半天。
清晨的新月好似吴钩悬挂脂玉,,
傍晚的远风吹来浪花疑若轻烟。
梵音声中飞溅的水沫干了又湿,
迂曲山涧流动的雾霭似断还连。
选择这胜景备好美酒恣意观赏,
欲题诗留念惭愧缺乏巨笔如椽。
《题晒经石水帘》
《题晒经石水帘》石刻
 崔应麒《题晒经石水帘》为七言律诗,刻在泰山经石峪西侧的《高山流水亭石壁记》巨石上。经石之北,有大石横亘,下有崖隙,旧时溪水自短崖下泻,点缀如珠,故称水帘。该诗一气呵成,其水帘、幽谷、铭刻相映争辉,如行云流水,似龙飞凤舞,诗作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草书,崔应麒撰并书。其书法有王献之、怀素笔意,自成一体,为泰山石刻中草书佳品。

标签:石刻 泰山石刻 所属地区分类:声明:本文章内容属于分享和传播刻字文化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泰山石刻《醉心》

    醉心石是一种举世罕见的泰山地学景观,学名称作“辉绿玢岩涡柱构造”,  属新的地质构造类型。在沟东有一状如火车头的平卧圆柱体,断面朝西,直径约2.3米,其内核上刻有“醉心”二字,其南侧的圆柱体上有明代泰安州事应甲题字和范广所书的“小洞天”三字,意为仙景。发布时间:2025-07-02

    中国唯一海上摩崖石刻-岚山海上碑

    岚山海上碑石刻位于日照市岚山区,以海边天然巨石为碑身凿琢而成,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人海上石刻作品,名家题字镌刻于天然礁石之上,海上碑上的碑文是由三位作者所写,一共为25个字。发布时间:2025-06-27

    泰山石刻《一览众山小》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说,从秦皇汉武,到清代帝王,绵延不断,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石刻繁体字:一覽眾山小(一览众山小)民国三年岁次甲寅初秋,泰安县知事丁其璋题。发布时间:2025-06-23

    浙江大学校训石刻-求是创新

    1938年正式提出以“求是”为校训。1988年,由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浙江大学没有设立专门的校训石,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东大门校门石牌坊,两侧石墙上,分别镶嵌着“求是”与“创新”校训文字的石刻发布时间:2025-06-19

    青海发现石刻-秦始皇遣使“采药昆

    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发现一处37字秦代摩崖石刻题记。所刻内容当代释义为: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的文化历史意义,多位学者提出质疑发布时间:202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