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03 浏览次数: 打印
该碑为比干庙镇庙之宝,弥足珍贵。现存比干墓前碑亭之中,有碑座,四周砌砖。由两部分拼接而成,上部高50厘米,宽55厘米,为后人所加,有“宣圣真笔”四字,传为干隆御笔;下部为原碑,高65厘米,宽55厘米,碑文四大字“殷比干莫”,分两行,粗硬匀称,古朴典雅,端庄浑厚,有悲壮苍凉之感。王昶《金石萃编》记其“石高二尺四寸,广二尺二寸,二行,行二字。今在汲县”。
该碑为比干庙镇庙之宝,弥足珍贵。现存比干墓前碑亭之中,有碑座,四周砌砖。由两部分拼接而成,上部高50厘米,宽55厘米,为后人所加,有“宣圣真笔”四字,传为干隆御笔;下部为原碑,高65厘米,宽55厘米,碑文四大字“殷比干莫”,分两行,粗硬匀称,古朴典雅,端庄浑厚,有悲壮苍凉之感。王昶《金石萃编》记其“石高二尺四寸,广二尺二寸,二行,行二字。今在汲县”。
传为孔子真迹。孔子过卫,经匡城蒲乡,至古牧野地,车坏,问弟子,始知比干墓葬之地。孔子慨称“仁人之墓”而拜之,并剑刻“殷比干莫”四字流传至今。但此记载不见于史传,真伪莫知。上古神碑本就凤毛麟角,故人们常把此碑与峄山刻石、衡山岣嵝碑、季札墓碣、石鼓文等相提并论,列为金石学发轫之作。孔子是中华文化的先驱和代表,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其真迹却杳然难觅。若此碑真的是春秋古物、尼山真迹,其价值之高将无以伦比。
最早着录该碑的是《水经注》:“有殷大夫比干冢,前有石铭,题隶云‘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记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谁所志也。”古今金石学者对该碑论断极多,有“先秦说”(《金石存》)、“西汉人书说”(《金石存》)、“东汉威灵时人所书说”(《隶续》)、“东汉人书说”(《两汉金石记》)、“汉人书说”(《字源》)、“后魏说”(《通志·金石略》)、“后魏人摹刻旧文说”(《中州金石记》)、“唐人所建说”(《天下金石志》)、“孔子未尝至汲说”(《汲县志》)等。千年香火,金石铿锵,歷风雨而不灭,经战火而犹存,难道不是有赖于忠义精魂所庇佑吗?故诸家考证未尝不可,但“寿世在人不在石,孤标曜日光熙熙”,面对比干剖心为国的忠义精神,关于是否为孔子真迹的论断就显得无足轻重了。虽然如此,笔者收集整理了古人对该碑的种种论断,附录于后,以飨读者。
任何文化都有一个逐步层累的过程。该碑是真也好,是伪也好,存在就是歷史,争论积淀了厚度。孔子为周人,直言“殷比干莫”,不遮不掩,铮铮瑯瑯,实在担的起后人“尼山四字字飘香”的赞誉!
附:古人论“孔子题墓碑”
1.石高二尺四寸,广二尺二寸,二行,行二字。今在汲县。(王昶《金石萃编》)
2.《水经注》云:“朝歌县牧野有殷大夫比干墓冢,前有石铭,隶云‘殷大夫比干之墓’。今已中折,不知谁人所志。”大观中,会稽石国佐有此四字,比《水经》又阙其三。字画清劲,乃东都威灵时人所书者。收碑如欧、赵,皆未之见。(洪适《隶释》)
3.《水经》云“今只四字”,石公弼跋云“殷比干墓四字,在今卫州比干墓,上世传孔子书。然隶始于秦,非孔子书必矣。字画劲古,当是汉人书”。(娄机《汉隶字原》)
4.《卫辉府旧志》云“殷少师比干墓在汲县西北一十五里,墓前有殷比干墓四字碑。年深石断,字画不全,世传孔子所书。”今此碑现存,窃视其体势,与周穆王时书“吉日癸巳”石刻相类,其为古笔无疑。(曹安《太师比干录》)
5.比干墓碑。在汲县,《汉隶释文》、《汉隶字源》辨其谬然。比干为千古杀身成仁之第一人,而尼父是其族孙,为之标识,宜也。以疑传疑,存之亦无不可。……予按,今存四字,决非宣圣之笔,洪说当不谬也。(叶奕苞《续金石録》)
6.洪、娄二书所引《水经》及石氏语,大略相同。据《水经》则曰“殷大夫比干之墓”,据石氏则曰“四字而已”。若谓七字阙其三,则“殷”字下当有泐裂之迹。而今所见拓本,则“殷”、“比”二字连接自为一行,“干”、“墓”二字连接自为一行,与《水经》所云不同矣。“墓”字下半泐去。及其字势之清劲,则皆与洪、娄所云又无以异也。而吴山夫又云“字不类隶”之批法,疑是先秦、西汉人书,此则犟作解事者,仍以洪氏所云云当是,东汉人书者为正。(翁方纲《两汉金石记》)
7.《隶释》诸书辨其非孔子书甚明,然体自古质。(刘青藜《金石续录》)
8.字法虽非篆体,然亦不类隶字批法,疑先秦及西汉人书也。明万历间,彰德府推官张应奎跋其碑,以为非圣人不能,果何所见耶?(吴玉搢《金石存》)
9.比干墓四字,石断字缺,体势与周穆王“吉日癸巳”石刻类,谅为古笔无疑。(郎瑛《七修类稿》)
10.《金石略》有“后魏比干墓刻”,即此。《水经注》:“清水东南,歷坶野,有殷大夫比干冢。前有石铭,题隶云‘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记惟此,今已中折,不知谁所志也。”按,今惟云“殷比干墓”,是又非郦道元所见之刻矣。《汉隶字原》云“石公弼跋云‘世传孔子书’”。然道元、郑樵俱不谓然。周时亦无隶字,足证世俗流传之妄矣。其字当有旧刻,魏人復书之,故又脱“大夫”二字。《汉隶字原》谓“当是汉人书”,玩其笔迹,亦非也。(毕沅《中州金石记》)
11.此书程邈、李斯之所不为,而曰仲尼手书。洪氏《隶释》、《汉隶字源》辨其谬矣。然以比干忠烈,尼父是其孙,姑妄信之,亦足为忠臣吐气也。(赵崡《石墨镌华》)
12.《汉隶字原》引石公弼跋云“上世传为孔子”。振钰案:石氏语不可信,娄氏已辨之,不当用其说。(罗振玉《寰宇访碑录刊谬》)
13.殷比干墓四字。拓本高一尺八寸,广一尺六寸,在汲县。此为汉人所题无可疑者。洪文惠云“字画清劲,乃东汉威灵时人所书者”,斯为确论。娄氏《字原》亦同其说。至《水经注》所说,自是另一石,今不存矣。(张德容《二铭草堂金石聚》)
14.字法虽非篆隶,然亦不类隶字批法,疑先秦及西汉人书也。(朱士端《宜禄堂收藏金石记存》)
15.已开隶书门径。(朱士端《宜禄堂收藏金石记》)
16.《水经注》云“朝歌县牧野有殷大夫比干墓冢,前有石铭,隶题云殷大夫比干之墓。”至洪鄱阳成《隶续》时有此四字,较《水经》阙其三。今去鄱阳又数百年,而墓石尚存,虽小有残缺,可确然断其为古物无疑。岂非忠义之气贯于金石,有鬼神呵护之以至今哉?碑字古劲,在篆隶之间。或谓为孔子书,或疑为东都威灵时所书。要之物以人重,则无论其为殷、为周、为汉,而天下珍重留之,不使没于风霜兵燹之馀。人当什袭宝之,不宜易于象犀金玉之玩也。(赵绍祖《金石文钞》)
17.石碣一方,书“殷比干墓”四字,相传为孔子书。以书法考之,实为魏刻也。张氏《金石聚》云“此为汉人所刻,无可疑者”,洪文惠云“字画清劲,乃东汉威灵时人所书者”,斯为确论。娄氏《字原》亦同其说。至《水经注》所说,自是另一石,今不存耳。按张氏是言亦非确论。(顾燮光《河朔访古新录》)
18.殷比干墓四字,分书。金石各书或以为孔子书,或以为汉人书,虽各有所本,然以书法字体及刻工刀法审之,与吊比干文碑额如出一手,定为元魏刻石无疑。按,《金石略》、《中州金石记》均列次刻为东魏,兹从之。(顾燮光《河朔金石目》)
19.郦注铭有七字,今刻止四字,虽皆隶体,恐非即一碑重摹。又洪氏列次刻于周代,不知秦以前安得有分隶邪?洪景伯、吾子行,定为汉刻,所见良是。四字作两行书之,笔力遒拔,自是汉隶之佳者。(《平津读碑续记》)
20.隶始于秦,孔子时不应有隶书,故秦观以为唐人笔。愚意此四字笔力峭古,唐人所不能及,当是秦汉时书。古人云“买玉得羊,吾愿已足”,即非孔子,犹得秦汉,较之三代彝鼎为孰重欤?(王澍《竹云题跋》)
21.汉隶自《鄐君开通褒馀道》外,鲜有大于此者。观其运笔结体,与《受禅表》相似,洪氏定为威零时人书,有见哉!惟石国佐所得较《水经》已阙其三,今拓本较石氏復已剥其二。金石最寿,犹尔消磨,况非金石之质也哉!(吕世宜《爱吾庐题跋》)
声明:本文章内容属于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这块刻有“鹅池”二字的石碑位于黄鹤楼公园的南区,是南区的景观中心。世传书圣王羲之在黄鹤楼下放过鹅。一日他与一书生聊天论鹅,言鹅是“禽中豪杰,白如雪,洁如玉,一尘不染”。 “鹅池”是兰亭有关王羲之的第一块碑石。发布时间:2016-11-18
闽清县文物部门对民国版《闽清县志》金石卷中记载的摩崖石刻逐一进行了寻找调查。志书上记述的摩崖石刻许多都还健在,有的虽然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保存较好。新发现了一些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摩崖石刻。从而丰富了我县摩崖石刻的内涵。迄今为止,闽清县共发现摩崖石刻23处
发布时间:2016-10-27
《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碑帖是碑刻的拓片,现在保留下来的汉代碑刻原石寥寥无几,凤毛麟角,而《西狭颂》就是其中之一,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它刻在一块崖体凹进,表面平整的石壁上,宽340厘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正文阴刻20行,385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发布时间:2015-01-22
黄永年师《碑刻学》讲堂侧记 曹旅宁整理我听黄永年先生讲《碑刻学》,是就读研究生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具体时间是1986年3月――6月间,地点在陕西师大西门新建的E字型教学大楼的三楼,究竟是几号教室,时间过发布时间:2013-08-21
古代碑刻中的奇葩“镇馆之宝”《开封府题名记》碑。
在开封博物馆北碑廊,默然矗立着一方巨碑,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它魁伟黑亮的身躯上已有剥蚀和划痕,却透出一股凝重轩昂之气,有如不怒自威的包公,使人敬而仰视。它就是博物馆的“第一镇馆之宝”——《开封府题名记》碑。发布时间:2013-07-17